2008年10月24日星期五

南方漫步
历史教育是一种必需
――不懂历史的民族没有未来

以南方学院郑良树博士和安焕然讲师为首的一个小组,紧接柔佛州潮人文化的史料研究之后,目前正在风尘仆仆的进行着柔佛州客家人史料的田野调查和整理工作,作为一位客家人的后裔,我在心里深深的感动和崇敬。

近年来,出于一种强烈的民族和历史使命感,大马华社开始有组织和系统性地整理和收集华族在这个国土上的血泪奋斗史和贡献。由林水豪博士担任总主编,华社研究中心出版的一套三本《马来西亚华人历史与人物:政治,文化,和儒商篇》就是这方面研究的丰硕成果。与此同时,曾经掀起波澜的陈平回忆录《我方的历史》,也在某个层面上填补了一个时代的历史空白。这些历史文献的公开面世和出版,当然还得归功于目前渐趋开放的国际国内大环境,不仅满足了人们对于历史真相的追求,同时也向人们提出了一个必须正视历史教育的课题。

有一位时评作者曾撰文慨叹:在当今许多第三第四代青少年之中,完全不知道有陈平这个人的存在,也不明白所谓「移民新村」的历史渊源,尽管他们曾经在这些新村里出生和长大,更罔论去关心或探讨父辈们在日治时期和英殖民地统治下的艰难生活了。如此推论下去,有朝一日,我们的新一代朋友不知道叶亚来是开辟吉隆坡的功臣,也就不足为奇了。事实上,不正是有人处心积虑地要阉割这一段历史吗?

审视我们今天的新新人类,他们是何等幸运的赶上了科技和网络时代。排山倒海而来的讯息,丰富多彩的物质生活,花花世界的缤纷诱惑,使他们当中的许多人变成了这样的典型:「对未来充满幻想,对过去一无所知,对现在得过且过。」真教人看在眼里,痛在心里!

仔细想来,我们又不忍心过于苛责今天的孩子们。请翻阅他们手中的历史教科书吧!远的不说,就以日军侵马以及我们独立建国前后的那一段历史为例,在那些特定史家的治史框框下撰写出来的教材,要不是对某些历史事件的大是大非含糊混淆,就是对当时的历史真相进行严重的亵渎,违反了「把历史事实摆在阳光下接受检验」的法则。试问,我们又怎能期望在此框架下教育出具有正确历史观的下一代呢?

此外,研读历史除了能增加知识,培养洞察力之外,更是建立民族自豪感和爱国情怀的最佳途径。历经沧桑的犹太人能够在亡国两千年后复国,越南人能够打败财力和军力比他们强上几百倍的法国和美国,不也是这种血浓于水的民族凝聚力,以及同仇敌忾的爱国精神有以致之吗?

英国著名史家汤恩比曾说过:「历史通过名人的生活,宣扬了人性的至善美德,并为我们提供了如何做人的智慧。」展读浩繁的历史画卷,在人类的历史长河里,闪烁着多少品德高尚,风范磊落的传世名人,他们的嘉言懿行和峥嵘一生,足可成为我们修身养性和做人方向的明灯。今天我们身边的许多中年朋友,以及华社的中坚份子,不就是听着孔融让梨的故事,唱着岳飞的《满江红》成长起来的吗?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那一个孩子的梦中不曾留下正义和英雄的化身!

没有历史的民族是浅薄的,不懂历史的民族是没有前途的!

现在,我们有了严谨的治史专家,出版了属于我们自己的史书,还原了历史的本来面目,我们还得要有人去阅读,去传播;华社更应多主办一些具有历史含金量的人文讲座会,展览会,以历史和文化为主题的动态旅游等活动,尤其是引导我们的年轻一代走进历史,拥抱历史。我们除了做到陈再藩先生所说的「牵着孩子的小手过节」之外,还应该进一步「引导孩子的眼睛回望历史」啊!

初稿于2005年4月4日,修稿于2005年7月10日。
刊于2005年7月星洲日报《大柔佛:南方瞭望》栏目。

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