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2月22日星期二

和六年级学生家长的倾心交流

  • 兼谈生命教育
今年以来,已经第二次受邀前往新邦令金端本华小主持两场学生家长交流讲座,深深为该校董家教用心办学的精神感动,在此,我愿再次向该校董家教诸位领导表示崇高的敬意。


一月二日,我为该校一年级学生家长主讲了《做孩子的护航舰》的专题分享,由于出席的听众多是第一次当学生家长,也是第一个孩子入读一年级,加上今年我国教育部推行一年级新课程指南,所以这场交流讲座,显得特别重要。


我在讲座中向出席者分享了当一位“父母”和当一位“学生家长”的不同之处,但却同样必须成为孩子一生的“护航舰”,因为孩子是我们的希望,民族的希望,也是国家未来的主人翁。

二月十八日晚上的六年级学生家长交流讲座,则基于这些学生将于今年九月份参加小学评估考试,为了让家长能够加强与学校的配合,协助学生成功地面对这项考试,该校董家教领导真是用心良苦了。


令我感动的是,当晚出席的六年级家长有将近八十位,不少家长还是父母两人同时出席,其中更有马来家长出现在现场,可以说是一次成功的交流会。


我的讲题中除了与家长们分享如何正确看待小六评估考试之外,也建议父母们特别注意已经进入青春期的孩子的心灵发展,毕竟少年不识愁滋味,却又生活在资讯泛滥的时代,一个不小心,这些青春年少的孩子就可能行差踏错,误入歧途,甚至自毁前途。

我在讲座中建议现代父母应该与时并进,掌握电脑操作,和孩子们做更多的沟通,甚至利用“面子书”及时了解孩子,并给予孩子及时的支持和关怀,过年过节更要用简讯或电邮向孩子传送祝福。我向出席者做了一个公开调查,大家都有向亲友拜年献上祝福的习惯,却偏偏忘了也给自己的孩子传送祝福,这是一种最温馨窝心的关怀和爱心啊!与会家长都报以热烈的掌声和响应。

发出几张端本学校六年级班主任和家长亲切交流的场面:我们的教育界需要更多这样的好老师和家长教育活动。









与此同时,我也在讲座进行中,提到了“生命教育”的课题,这是一门课堂上和书本都不教的功课,却又是影响孩子一生的功课。可惜的是,我们的社会只是注重知识教育,只有少数父母会关注人格教育,大部分的家长都不知“生命教育”为何物?更妄论在孩子成长阶段,给予正确的生命教育了。


我向与会者介绍了一些令人赞赏的父母以及他们对孩子进行生命教育的故事。例如:有一对父母,他们每年都会在华人农历新年之前,带着三个孩子前往就近的安老院和孤儿院,吩咐孩子亲自派发度岁红包给老人和孤儿,让孩子从小懂得生命的珍贵和艰难,学会关心别人,伸出援手。

又如:一对父母带着两个年龄十岁左右的孩子,驱车几百里前往怡保,就为了让孩子出席和参加已往生的大姨婆的葬礼和告别遗体仪式,让两个孩子从小认识生命的过程,并有机会向疼爱她们的大姨婆,致上最后的注视礼和敬礼。

我也向出席者介绍了居銮南峇山的登山环保活动。每个周末或星期日,都有不少家长领着幼龄孩子一边登山接近大自然,一边拿着塑胶袋捡拾山径路边的垃圾,多好的生活景观啊!


类似这样的生活小节和行为,是为大多数父母和家长所忽略的,其实这些生活小节和行为,花费不多,费时不多,重要的是我们给了孩子一个绝佳的生命教育体会。

希望有更多的父母和家长认识生命教育的重要性,并在有心人的引导带动下,把生命教育这门重要功课,回归给我们的下一代,则孩子幸甚、社会幸甚、国家幸甚、世界幸甚。



2011年2月15日星期二

大马华社族英沈慕羽追思讲座会

  • 拿督沈慕羽局绅逝世两周年之际,銮中图书馆学会于二月十日在该校图书馆北馆李淞川馆举办一场追念沈老的讲座会,出席的学生除了图书馆学会的成员外,也包括了商学会的同学共计一百三十余人。
  • 銮中廖伟强校长在讲座会前致词表示:拿督沈慕羽局绅是大马华教斗士,一生为华教奋斗不息,贡献良多,青少年学生尤其应该了解这位前辈的峥嵘一生和高风亮节,珍惜华教今天得来不易的成就,努力学习,日后学成应该继续为华社为华教作出贡献。
  • 担任当天讲座会的主讲嘉宾是本地人文教育工作者孙福盛先生,孙先生也是銮中高中第十三届校友,他的讲题是《 高风亮节怀族英》。讲座中介绍了沈老的四大志业:献身华教,功垂千秋;推广儒学、传承文化;沈体书法、遗爱人间;高风亮节,后世楷模。讲座过程中也介绍了大马华教三面旗帜:林连玉、沈慕羽、陆庭谕三位华教前辈的奋斗事迹。
  • 讲座会后半段,孙讲师以十五个特备的回馈问题,着令在场学生回答,确保同学们都认真听讲和有所领悟。
  • 本文特选发数张讲座会的照片,与各位共享。

  • 墙上五个大字《秀科图书馆》是銮中六十年代王瑞壁校长的指书作品
  • 图书馆馆藏镇宝之一
  • 李淞川为銮中第四届杰出校友,旅美著名皮肤专科医生。
  • 李医生大力捐助巨资建馆,北馆即以他的名字命名以示表扬。
  • 孙福盛先生为銮中第十三届校友,经常受邀回母校作专题演讲。


  • 讲座会现场特别布置展出了有关沈慕羽先生的奋斗事迹和研究文献
  • 廖伟强校长(左)和图书馆主任邹德安老师(右)赠送水果礼篮给主讲人


  • 一百三十馀位图书馆学会和商学会的学生出席聆听,向华教前辈致敬

2011年2月13日星期日

我赞同中国十三位学者关于在天安门树立孔子像的声明



  • 2011年1月12日,北京天安门广场东侧,一座总高为9.5米的孔子青铜雕像在国家博物馆前落成,雕像正对东长安街,孔子雕像双手合于胸前,目视远方,身体左侧佩戴有一把宝剑。




  • 针对北京天安门树立孔子像引起海内外各界关注和诸多学者与网民的热议,北京中央民族学院牟钟鉴教授等十三位中国学者于2月9日在《中国选举与治理网》发表联合声明说:在树立孔子像争议中出现的其中一些极端观点,引起了民众的疑惑与彷徨,极易产生舆论上的误导。作为研究儒家文化的学者,对此涉及中国未来的重大问题,有义务进行研究,并发表自己的看法,以求教国人。

  • 博主小启:虽然本人对声明中有关“中国现代文化建设必须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观点持保留态度,但声明内容仍具有较客观合理的价值,特予以转载,并愿和大家一起交流。  
  •  
    • 转载声明全文:
    • 第一,立孔子像之举,符合国人心愿,适应时代潮流中国国家博物馆门前立孔子像,绝非偶然,而是改革开放以来,调整文化战略,弘扬中华文化,建设精神家园等一系列文化建设行动中的一个新亮点和新标志。从政治上看,这应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体现,表明我们已经走出了近百年来全面否定中华传统文化的精神误区。国家博物馆也是历史博物馆,其宗旨就是要展示中国传统文化,这里可以建立多座雕像,而第一尊雕塑,当然非孔子莫属。国家博物馆的举动,符合大多数国人、世界华人的心愿和文化发展的新潮流。当前关于孔子像的争论属于国内的文化争论,有关部门如果急于介入正常的文化讨论,甚至被少数人的极端言论所绑架,而试图将其拆除,则将在世界上产生极为不良的后果和影响。

    • 第二,“文革”思维的影响,不容低估,它不应成为弘扬中华文化的阻力。当前网上对于立孔子像有一些反对之声,其理由不过是近代以来“反孔”思潮的重复。从“打倒孔家店”,到“文革”“扫四旧”、“砸三孔”、“评法批儒”,孔子及儒家思想遭到无情批判,对中华民族的精神家园造成严重摧残。时过境迁,历史已给“文革”以全面否定的宣判,但是“文革”思维尚需清理。围绕立孔子像引发的大讨论,应当是一场摆脱“文革”思想影响,卸下精神镣铐,更新文化观念,弘扬与建设中华文化,群众性的思想动员。

    • 第三,要高度重视和满足人民群众对中华文化日益增长的需求。当代中国已经实现了经济的腾飞,但是要成为一个世界大国,还必须要有文化的复兴与之相适应。当代中国人民,从世界各国寻找精神资源过程中发现,只有依靠中华文化,才能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园。20余年来,全国各地学校广泛开展中华传统文化教育与经典诵读活动,各行各业“国学热”不断升温,都表明当代国人对于中华传统文化的新需求,不是因为某些人的“炒作”所能兴起的。孔子学院在世界各地的兴办和迅速发展,说明孔子在当今世界有崇高的威望,他所代表的中华文化得到各国的尊重。2008年孔子“出席”了北京奥运会的开幕式,他的形象以及他所提倡的和谐理念,从鸟巢飞向世界,孔子成为举世公认的中国“文化名片”。

    • 第四,复兴中华文化,是重建中华民族精神的必经之路。世界各国现代化发展的经验表明,经济建设必须有文化的指引和支撑。当前由于文化的缺失,造成了社会上信用缺失、物欲横流、价值紊乱等等弊端,并开始威胁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根治这些社会顽疾,中华传统文化有着丰富而珍贵的思想文化遗产和资源,如:自强不息、厚德载物、为政以德、民为邦本、协和万邦、忠恕之道、和而不同、求同存异、民胞物与、与时偕行、尚德重孝、尊师重道、自利利他、天下为公,所有这些,对中华文明的发展,对个人、对家庭、对国家和社会都起到了巨大的维系与调节作用。

    • 第五,弘扬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文化认同的前提。历史一再表明,经济成果和政治主张,都不能成为民族认同的基础,只有在自己历史文化中,才能找到民族认同,以至国民身份认同的心理依据。当前中国统一的主要任务是团结两岸四地,共同致力于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中华文化是海内外全体华人的最大公约数。大陆是推动中华文化复兴的主体,她对于中华文化的态度与行动,与祖国的和平统一息息相关。在北京立孔子像,明确表达了炎黄子孙认同中国文化的共同心愿,也明确显现了大陆在推动中华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中的主导意义。

    • 第六,当代中国文化建设,应是马克思主义、中华文化、西方文化,三者有机地结合。这三者的位置应当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中国文化为根基,吸收西方文化的营养,形成全新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体系。三者要互相融合而不是互相排斥,要抑制偏激主义,走和而不同的温和主义路线,既自尊又互尊。马克思主义一旦与中国文化有新一轮的结合,便会焕发新的生命活力,展示美好前景。全盘西化论,欠缺民族文化的自尊,只能符合世界霸权的需要,不会得到国人的认同。中华文化也不能固步自封,孔子不应成为教主,儒学也不可能独尊,传统思想文化一定要接受现代社会的洗礼,吸纳西方近现代优秀文明,经过筛选和转化,与时俱进,获得新的形态。通过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西方文明本土化,中华传统文化现代化,一个与当今中国经济、政治地位相匹配的现代中国文化,必将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并为建设和谐世界做出贡献。
    • 声明联署人:
    • 牟钟鉴:中央民族大学教授,尼山圣源书院院长
    • 刘世范:山东曲阜师范学院教授,尼山圣源书院执行院长
    • 葛荣晋: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教授,中国实学研究会会长
    • 陈来:清华大学国学研究院院长,中国哲学史学会会长
    • 张学智: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国际儒联学术委员会主任
    • 周桂钿:北京师范大学教授,中国政法大学国际儒学院副院长
    • 李存山: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研究员,中华孔子学会副会长
    • 颜炳罡:山东大学哲学院教授,尼山圣源书院副院长
    • 张践:中国人民大学继续教育学院教授,国际儒联普及委员会主任
    • 王殿卿:北京东方道德研究所教授,国际儒联普及委员会副主任
    • 王杰:中央党校哲学部教授,国际儒联宣传出版委员会副主任
    • 王志捷:北京市委党校教授
    • 赵法生: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副研究员

    2011年2月12日星期六

    读报有感:人才无祖国?

    • --读大马杰出独中生纪家葵教授受聘清华大学医学院有感

    外电报导:美国一支研究“干细胞与生殖发育技术”的团队,给许多不孕者带来了希望,这支团队中唯一的华人科学家纪家葵教授,怀着回馈华人世界的信念,已接受中国清华大学礼聘担任医学院教授,虽然薪酬逊于美国,纪教授仍决定前往清华赴任。

    令人欣慰的是,纪教授曾毕业于我国新山宽柔独立中学,中小学阶段接受了十二年完整的华文教育,再次证明华文独中教育的优越性和衔接国际学术办学方针的前瞻性。

    纪教授的例子并不是孤立的,已经有更多的成功先例对此作出佐证。

    然而,振奋之余,当我们从另一个角度审视,却也对我国政府继续漠视和忽略国内专才,任由各类专才大量流失国外的现象,倍感无奈和忧心。

    两年前,和一位校友学妹谈到她的未来生涯规划并准备移民时,她很突兀又很自然的抛出一句话:人才无祖国!

    第一次听到这句话,我颇不以为然,觉得这种思维过于唐突和自我:今天的年轻专才怎么可以如此忘本?背弃生养和教育他们的国家?冷静思考、再三推敲,却又为这句话牵引出的国家意识爱国情怀全球化视野诸课题陷入深层思考。

     
    按照这些新生代年轻才俊的看法,这个国家和社会固然生养和最先教育了他们,当他们在国外深造的时候,同样承受了外部世界的培育;从这个意义上讲,他们不仅属于自己的国家,也属于这个地球村,他们不仅感谢原先祖国对他们的栽培,也同时感激国外研究机构提供给他们的机会和便利,因此,他们也应该回馈给这个世界,哪里需要就到哪里去,这不是很正常的一件事吗?


    如果再联系到许多回国服务的专才,往往因为各种令人遗憾的政策、学术歧视和人为的人才浪费,使得他们最后含泪抱着我爱祖国,祖国却不爱我的愤懑情绪,背井离乡、常年在外甚至移民去了。这种例子绝不孤立,我们可以轻易地从媒体报导和现实环境中听闻,令人不胜唏嘘。

    从地球村的视角看去,人才无祖国是一种宏观的胸怀,历史上许多诺贝尔奖的获得者,如果还是坚守在原来的祖国,他们的科研成就和贡献,也许就从此埋没荒野、饮恨沙场,与诺贝尔奖无缘了。

    从报效国家的视角看去,我们的国家好不容易培养了一批极其难得的专才,却又不能让他们安心留下、全心奉献、利惠祖国,试问:这个国家什么时候才能与全球接轨、挤身先进国的行列?

    这真是一个去留两难的国家课题,绝非一句哪里需要就到哪里去可做结论:一个专才之所以决定留下或自我流放,除了国家情怀和服务条件的考量之外,还应该牵涉个人志向、家庭亲情和价值取向,恐怕没有一定非如此不可的法则吧!


    复杂的课题简单化,大我的课题小我化,人活着,除了宏观的利他,更有微观的利己,生命,只有一次,活着,总得创造价值,这一点,是毫无疑问的。


    无独有偶,农历新年前夕,蜚声国际歌剧乐坛的我国著名男高音陈容不幸英年早逝,随后爆出他极其奔波坎坷的生涯,令人痛心和愤慨:我们的国家和政府,究竟是如何糟蹋和浪费了国内的专才,以致这样一个半世纪难得出现一个的年轻才俊,竟然在国内找不到一个体面尊严的舞台,被迫过着辗转流徙的生活,最终含恨而去?

    想起陈容,想起纪家葵,我的内心无比沉痛,无比惆怅。

    也许,纪教授是幸运的,或许说他的选择是正确的。陈容也曾获聘德国国家歌剧院,但他却抱着引领音乐教育、发展歌唱事业的理想选择回国;可是,我们的国家、我们的政府,还有我们的华社,又给了陈容怎样的接受和待遇呢?

    想到这里,我不能不对“人才无祖国”这句话,重新审视和思考了。


    2011年2月11日星期五

    古城年景布置嘉年华

    • 古城马六甲于2008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宣布为世界文化遗产城市,这是我国继槟城乔治市之后第二个成功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城市的地方。

    • 每年华人农历新年之前的一个月,古城鸡场街及其邻近的横街巷弄,都高高挂起了红灯笼和设计独特的各色牌楼,参加这项年景布置活动的还包括大机构、商家、庙宇、教堂和乡团会馆等,古城处处洋溢着浓浓的春意。

    • 每逢周五至周日夜晚,大约从下午六时开始,以鸡场街为主的文化坊的数条街巷,就陆续出现各种售卖应节食品和用品、新年摆设装饰和各种娘惹美食糕点的小摊贩,吸引了本地和外地游客蜂拥而至,体现了马来西亚华人过农历新年的热闹气氛。入夜时分,还有古城各乡团会馆属下的青年团体呈献华乐演奏、相声表演等节目。

    • 新年前夕,我和小女贝贝先后两次前往造访这个独具风味的鸡场街文化坊,亲身参与了这个一年一度的迎春节庆嘉年华,拍下了许多美丽难忘的镜头。这里选发一组照片,希望各位朋友都会喜欢,并以这组热闹红彤彤的照片向大家拜个晚年。








    2011年2月10日星期四

    向大家拜年了!

    • 大年初二中午,邀得旅居新加坡的陈德成学长,一起在睦邻中心挥春,陪同一起的还有义父。
    • 陈德成学长在新加坡书法界颇享盛名,每年都受邀为各大银行、商场、商家挥春,他的隶书和行书作品,都颇受书家和群众欢迎。
    • 发几副陈德成学长的挥春作品,通过网上向全球各地的新老朋友拜年,祝大家:兔年吉祥,身体健康。




    2011年2月1日星期二

    开博两年及祝贺春节

    • 衷心感谢大家一直以来的关注和支持,你们的支持和友谊,是我继续拼“博”的动力。新的一年里,希望大家继续支持《山不转水转》,多多留言,多多指教。
    • 开心的统计:《山不转水转》开博两年有余,得到了马来西亚、新加坡、中国、香港、台湾、澳门、澳洲、纽西兰、英国、美国、加拿大等地朋友的来访和浏览,有些朋友还建立了很好的联系。正是应验了一句话:一指通天下,真情传友谊。本博主在此向来自四面八方的朋友,深深鞠躬,来年,我们继续博在一起吧!
    • 与此同时,衷心邀请大家浏览我的新浪网博客《孙快雨-南山銮水-海外华人的窗口》,我在那儿学到许多好东西,交了许多好朋友,长了许多好见识。各位如有兴趣,不妨组建自己的新浪博客空间,广交全球中文博海朋友,一起博尽全世界。博客地址:http://blog.sina.com.cn/sfs3885
    • 送虎迎兔,希望新的一年,人事、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都往好的方面转化,也砥砺自己,为我们自己、家人、朋友、学生、民族、国家、地球,尽一份应有的责任和义务;那么,我们的明天,民族的明天,国家的明天,地球的明天,一定会更好。不是吗?
    • 兔年来了,敬备一幅贺岁海报,敬祝大家:笑看灵兔齐蹬跃,更将豪情写春秋。


    • 送别庚寅虎年,我们辛卯兔年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