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10月27日星期一

南方瞭望
寻找城市的人文风景线

谈起一座城市的地标,我们会立刻想起首都吉隆坡的国油双峰塔,想起楼高六十层的槟城康大,想起南方边城新山的大钟楼广场,就如911之前人们一提起纽约,就会自然地想起帝国大厦的雄姿一样。

然而,当我们放眼寻找一座城市的人文地图时,即使走遍全国大小城镇,却常有一种踏破铁鞋无觅处之感。可不是吗?摆脱殖民地统治枷锁独立建国以来,我们已经走过了四十七个稳步前进的年头,有辉煌条纹为证,也就是快半个世纪了。我们国家的经济建设和人民的物质生活,真可说是一日千里,进步神速。当我们开着国产英雄车,驰骋在笔直通畅的南北大道,横越波光粼粼的槟威海峡时,心中莫不升腾起一股与有荣焉的情怀。对比其他东合成员国家的发展水平,虽不能妄自称首,也足以令国人感到自豪了。

回过身来,让我们细细思量,在这些由钢骨水泥堆砌起来的城市繁华和丰衣足食的背后,我们那些已经摆脱三餐温饱威胁的城中人和现代市民,究竟生活在一种怎样的文化氛围之中呢?正当举国上下卯足全力迈向先进国的宏愿理想时,我们是否已走进一条除了物质就是经济的窄路?我们的文化建设和人文修养是否有同步并进?我们的文学家,艺术家,和默默耕耘的文化工作者,是否已得到了他们应有的肯定和认同?答案,却是令人担忧和叹息的!别忘了,建设一个具有高度人文修养的优雅社会,更是我们整个宏愿工程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其实,由钢骨水泥堆砌起来的建筑物,也不全是冰冷无情和没有意义的景观。那些设计独特,匠心独运的博物馆,文化宫,音乐厅,歌剧院和图书馆等,就是一个国家社会和民族的最佳文化载体,是一种优雅社会的表征和代言人。越是进步和成熟的社会,对于上述人文建设方面的投资和努力就越大,越认真,越积极。

去年十月,当我在中国福建省的几个主要城市旅游时,赫然发现:就在离开厦门市不到两个小时车程的侨乡安溪县城里,当地的政府和人民,在环绕着龙湖风景区河畔的大理石围栏上,镌刻了一首又一首的唐诗,包括五言律诗和七绝,总数不下三百首。我们绕湖漫步,有孟郊的《游子吟》,崔护的《题都城南庄》,还有李白,杜甫,李贺和杜牧等人的首首佳作,令人目不暇给。我们还看见一对母女,站在其中一处石砌围栏旁,乍语还笑的低语着,那幅情景至今难忘 。就是在这样一种氛围之中,古人和今人,历史和现实,物质和精神,在我们的面前,进行了一次跨越时空的交会,展现了一道令人着迷的人文风景线。试着想象,在每个晨光熹微的日子,或是彩霞满天的黄昏,当人们漫步在这条唐诗长廊醉心赏读时,将是一种何等美妙的享受啊!

绕湖伸展的唐诗长廊,俨然是一座露天的唐诗大讲堂,更为四方游人带来一分心灵的飨宴。我为生活在这座城市里的人们感到庆幸,也对这一群极具文化气魄的设计者们肃然起敬。

这些年来,我有幸游走于东西马的许多大小城镇,发现人文建设做得最好的大马城市,首推砂劳越州的首府古晋市。这是一座善于用博物馆诉说历史和未来的城市,拥有不少过六间各具特色的博物馆,其中包括了砂劳越州际博物馆 ,伊斯兰文化博物馆,猫博物馆,木材博物馆,军警博物馆,以及一座令西马华社无比钦羡的砂劳越华人文物馆。此外,砂劳越河畔的历史走廊,热带雨林环抱中的砂劳越文化村,市区中心的群猫雕塑,古色古香的中华牌楼,见证历史沧桑的百年老树,以及亚洲最干净城市的美誉等等,在在都说明了这是一座处处铺满人文风景线的魅力城市,去了还想再去,游了还想重游。

我们深深的爱着自己生活和成长的城市,我们有千百个理由要将它妆扮得更有灵气。因此,不管是从文化建设的角度来看,或是着眼于旅游资源的开发,我们有理由要求那些大权在握和城市建设的设计者们:当你们在为未来拟订五年或是十年发展大蓝图时,请为每一座城市的人文建设项目多放些心思吧!请让我们的土地,更多的矗立着一座座会说话会唱歌的建筑物,更多的文化公园,更舒适的阅读空间。毕竟,这是一项造福国家社会,又能为后代子孙带来福祉的莫大功德啊!

后记:本文曾刊登于2004年11月21日星洲日报《大柔佛:大家谈》栏目。

2008年10月24日星期五

初小组朗诵诗
星期八的希望

《改写自第三届全国华小诗歌创作比赛亚军作品》

一天晚上
吃过晚饭
我听见妈妈对爸爸说
小丽是个聪明的孩子
我们要好好栽培她

于是从那天开始
我开始忙碌起来
星期一补国语
星期二补英语
星期三补科学

我补得好累
也读得好累
真想向妈妈请假
却听到爸爸对妈妈说
小丽是个勤劳的孩子
我们要好好栽陪她

于是从那天开始
我加倍地忙碌起来
星期四学电脑
星期五学书法
星期六学唱歌

我的眼睛好疲倦
我的双手又酸又麻
真想向爸爸请假
又听到爸爸妈妈轻声说
为了小丽的健康
我们应该让小丽多运动

于是从那天开始
星期天我就去了游泳池
我的时间表
就这样
排得密密麻麻
琴棋书画 十八般武艺
样样都得精通
我真想对爸爸妈妈说
请给我增加一天
我只希望能有一个星期八
让我好好大睡一觉
你们说
好 还是不好?
好 还是不好啊?
初小组朗诵诗
绿色小卫士


太阳 升起来了
花儿 从睡梦中醒过来了
草尖上的露珠儿
转个身 溜进泥土里去了
我换上一身轻装
骑上新买的小铁马
向着美丽的原野
出发了

叮铃铃 叮铃铃
轻快的小铁马
在乡间的小路上奔跑
路旁的野花
迎着朝阳 随着和风
摇头摆尾 舞动身腰
欢迎我的到来

你好啊 小花
我虽然不知道你的名字
却知道你有一颗美丽的心
你每天用鲜艳的花瓣
装扮五彩的大地

你好啊 小草
人们都说你渺小不起眼
我却知道你志气并不小
你每天都长高一点点
点缀美丽的风景

我的小铁马继续往前走
眼前是望不到尽头的胶林
直挺挺地站在两旁
乳白色的小河
流淌着醉人的芳香

我的小铁马继续往前走
眼前是一望无边的油棕山
绿油油地爬满大地
金黄色的果实
撑起金灿灿的希望

小铁马呀小铁马
猜猜看
今天我为什么心花怒放
告诉你
我是大自然的小管家
我是绿色小卫士
谁爱绿色 我就和他交朋友
谁爱绿色 我就把这首歌儿 献给他
原创朗诵诗
爷爷对我说


夕阳西下 炊烟袅袅
我拉着爷爷的手 听爷爷讲故事
爷爷的故事听也听不完
有的故事让我开窍
有的故事让我感动
有一个故事
爷爷讲得很悲伤
我也听得流眼泪

爷爷说
在他幼小的时候
天空总是那么明亮 蓝得像海洋
鸟儿总是那么自由 啼声不绝
吸进肺里的空气 是香香的 甜甜的

爷爷又说
在他年少的时候
河水总是那么清澈 畅快地奔流
鱼儿总是那么快乐 繁殖生长
把双脚放入水中 是清清的 凉凉的

爷爷还说
在他年轻的时候
马路上没有长长的车龙
站在路旁没有呛喉的黑烟
公园里有柔软的绿茵
花圃里有飞舞的彩蝶

如今 一切都改变了
如今 一切都远去了
天空 是灰灰蒙蒙的
空气中 有令人窒息的烟霾
河里流淌着污秽的垃圾
中毒的鱼群在翻白透气
站在马路旁
黑烟 总是把我呛得咳嗽不止

我流着眼泪问爷爷
这一切 都是为了什么
这一切 都是谁造成的
爷爷悲伤地说
贪婪的人类 只懂得索取和挥霍
自私的人类 不懂得爱护地球
自作聪明的人类 是自作自受啊!

我拉着爷爷的手 继续问道
我们还能回到过去的日子吗?
我们还能呼吸甜甜的空气吗?
爷爷摸着我的头 深情地说
孩子 日子不能回头
我们的心却可以回头
生活 可以简单一些
欲望 应该减少一些

望着爷爷的脸
回味着爷爷的话
我好像听懂了
又好像没听懂
你们---
是否听懂了呢?
初小组朗诵诗
爸爸的肩膀

不知从哪一天开始
我就喜欢爸爸的肩膀
那是一个
让我高高在上的肩膀

幼小时
我总是缠着爸爸
骑在爸爸肩上
央求爸爸走公园 看街戏
走了一圈又一圈
逛了东街逛西街
听着爸爸的呼吸声
我问爸爸累不累
爸爸说 不累不累 你轻着哪

爸爸不在的时候
我就觉得孤单
想起那个温暖的肩膀
我的心儿就热起来
爸爸的体温啊
就是我的胆量

亲子运动会
我骑在爸爸的肩膀
像一匹出闸的骏马
跑出了第一名
爸爸流出斗大的汗珠
我问爸爸累不累
爸爸说 不累不累 开心就好

如今 我已长大
爸爸的肩膀
还是那样结实有力
我知道
爸爸的肩膀
不仅能够把我高高撑起
还能撑起一个家
撑起全家人的希望
扛起全家人的烦恼
我知道
爸爸的肩膀
就像一座山
只要我愿意
这个肩膀
是我一生的依靠
原创朗诵诗
我需要一座校园


我需要一座校园
每天清晨
当我踏着轻快的脚步
走进你的时候
你将迎接我
以满园的红花和绿树

我需要一座校园
每个日子
当我带着愉快的心情
走进你的时候
你准时响起的钟声
陪我上课下课和放学

在我渴望的校园里
老师的笑容如清晨的霞光
教我写下独一无二的方块字
没有责备和打骂
只有鼓励和打气
我退步了 老师忧心
我进步了 老师宽心

在我向往的校园里
同学的友爱像和煦的春风
陪我一起迈向浩瀚学海
没有嫉妒和猜疑
只有加油和关怀
我落后了 大家担心
我赶上了 大家开心

我需要一座校园
这里有点燃梦想的丰碑
科学家在向我眨眼
音乐家在向我招手
每一个角落
都可听到昂扬的誓言
每一堂课
都是实现梦想的加油站

在我这样的校园里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舞台
掌声和鲜花 属于勤奋的人
鼓励和温暖 伴随我的成长

这样的校园
学生快乐
老师快乐
家长快乐
人人都能成人
个个都能成才

这样的校园
是学生们的梦想
老师们的梦想
家长们的梦想
孔子的梦想
闪耀千年的梦想
儿童相声
一大一小


甲 : 我喜欢大。
乙 : 我喜欢小。
甲 : 我们是一大一小。
乙 : 我们是一小一大。
甲 : 我是大萝卜头。
乙 : 我是小不点儿。
甲 : 大萝卜头好吃。
乙 : 小不点儿可爱。
甲 : 我的个头比你大。
乙 : 大个头容易中枪。
甲 : 我的力气比你大。
乙 : 你是四肢发达头脑简单。
甲 : 我还是喜欢大。
乙 : 我还是喜欢小。
甲 : 我住在大城市。
乙 : 我来自小甘榜。
甲 : 大城市生活真热闹。
乙 : 小甘榜空气真新鲜。
甲 : 你们小甘榜交通不方便。
乙 : 你们大城市一天到晚堵车。
甲 : 小甘榜的人没有见识。
乙 : 大城市的人缺少人情味。
甲 : 还是大好。
乙 : 还是小好。
甲 : 我是大人,我比你强壮。
乙 : 我是小孩,我比你得宠。
甲 : 大人可以不用上课。
乙 : 小孩可以不用上班。
甲 : 大人可以工作赚钱。
乙 : 小孩一伸手你们大人就得给钱。
甲 : 大人可以自己开车。
乙 : 小孩可以每天搭顺风车。
甲 : 我是大学生。
乙 : 小学生长大了不就是大学生吗!
甲 : 我是大卡车。
乙 : 大卡车没有我这四个小轮你就走不动。
甲 : 我是大人物。
乙 : 大人物回到家里还是要照顾小人物。
甲 : 还是大好。
乙 : 还是小好。
甲 : 小有什麽好?
乙 : 大有什麽好?
甲 : 我是大名鼎鼎。
乙 : 我是小巧玲珑’
甲 : 我是大小都通吃。
乙 : 我是小刀踞大树。
甲 : 我是大人有大量。
乙 : 我是小孩不计大人过。
甲 : 你总是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
乙 : 你总是用大人的势力剥夺小孩的权利。
甲 : 你看事情总是小心眼儿。
乙 : 你做事情老是粗心大意。
甲 : 你是小时了了,大未必佳。
乙 : 你是少小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甲 : 你是长不大的小不点儿。
乙 : 你是糊里糊涂的大头虾。
甲 : 你怎麽老爱和我抬杠。
乙 : 谁叫你老是以大欺小。
甲 : 我们还是握手言欢吧!
乙 : 早就应该和平共处了!
甲 : 从现在起,我们都是一家人。
乙 : 我们本来就是一家人。
甲 : 我们应该有大有小。
乙 : 我们不能没大没小。
甲 : 你比我小,我要保护你。
乙 : 你比我大,我要尊敬你。
甲 : 我会把好吃的东西都让给你。
乙 : 那我就是让梨的现代孔融。(拿出一粒梨)
甲 : 什麽?你是现代恐龙?
乙 : 是孔融,不是恐龙。
甲 : 那我就不客气了。(把梨抢过去)
乙 : 哎!。。这不是孔融让梨,你是恐龙抢梨啊!
甲乙: 谢谢!
(谢幕鞠躬)
新春相声
春联世家
 

甲 : 哎,你今天怎麽会在这儿?
乙 : 笑话,你问我为什麽会在这儿?我是今晚的表演嘉宾啊!
甲 : 你是表演嘉宾,那我是谁啊?
乙 : 你瞧这家伙,一上了台连自己是谁也搞不清楚了。你不就是特地来捧场的
观众吗?
甲 : 哎,臭美!你是表演嘉宾,而我只是来捧场的。我捧谁的场啊?
乙 : 当然是捧我的场啦!
甲 : 捧你的场!你是什麽名堂啊?
乙 : 什麽名堂?你真是孤陋寡闻,有眼不识泰山了。
甲 : 什麽泰山?
乙 : 我就是名满南芭山,誉满居銮河的春联世家啊!
甲 : (掩咀窃笑)就凭你肚子里这麽点学问,还敢自称春联世家?我还是驰名
中外的春联博士呢!
乙 : 你要是不信,咱俩听听现场观众的掌声,看看谁最受欢迎?
甲 : 看谁的掌声最多最响亮,就表示谁最受欢迎?
乙 : 行啊!由我先开始:各位居銮的乡亲父老,兄弟姐妹们,我是蝙蝠城里家
喻户晓,人称居銮第一名咀的春联世家。请大家鼓掌。《等待鼓掌》
甲 : 各位在座的先生小姐,俊男美女,帅哥辣妹们,我是毕业自中国北京春联
大学的春联博士。请大家多多捧场!《等待鼓掌》
乙 : 慢着,慢着,你老哥是什麽时候出国留学的呀?
甲 : 你老弟又是从那里钻出来的春联世家呀?
乙 : 哎呀,咱俩别只顾站在这儿抬杠了!观众朋友今晚可是来听咱俩说相声
的。
甲 : 对对对,咱俩是来说相声的。
乙 : 那就赶紧用春联向观众朋友打个招呼,拜个早年吧!
甲 : 这还不容易,你问到我的老本行来了。
乙 : 不过我有个要求。
甲 : 什麽要求?
乙 : 咱俩的春联里头一定要有一个春字。
甲 : 保证带一个春字。
乙 : 先别吹,看看再说。
甲 : 你听着,带春字的春联:
《南芭山下风光好,居銮河畔春意浓》
我有一个春字。
乙 : 你也听着:《蝙蝠城里舞春风,纪念堂内闹金鼠》
也有一个春字。
甲 : 再来:《狗哥归去花果山,金鼠一闹天下春》
带一个春字。
乙 : 我也有:《张灯结彩迎春到,情牵中华传乡音。》
也带一个春字。
甲 : 看不出你这里头还真有些墨水。
乙 : 多年不见,你老哥的学问也大有长进啊!
甲 : 其实,春联是咱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瑰宝。
乙 : 是祖先留给咱们后代子孙的宝贵遗产。
甲 ; 过春节少不了这红彤彤的春联。
乙 : 少了这红彤彤的春联,就减少了春节的喜气。
甲 ; 那麽你是否知道中国最早的第一幅春联,是起于何时,由何人所写吗?
乙 : 那是五代后蜀时期,由一位亡国之君孟昶(读音:场)所写。
甲 ; 他写些什麽呢?
乙 : 他写的是:《新年纳余庆,佳节号长空。》
甲 : 这家伙果然有学问。那你又知不知道,咱们的春联有多少个字呢?
乙 : 最少的是一个字,最长的可以随心所欲。
甲 : 咱俩就在这儿给观众朋友们介绍介绍吧!
乙 : 好说。就从一个字的春联开始吧!
甲 : 我有一个《春》字。
乙 : 我有一个《福》字。
甲 : 你怎麽把这个《福》字倒过来贴呢?
乙 : 倒过来贴才表示《福到了》,这你不懂。
甲 : 原来如此。我这里有两个字的《大吉》。
乙 : 我这儿也有一幅《常满》。
甲 : 我的《大吉》可以贴在大厅正中,一家大小,大吉大利。
乙 : 我的《常满》贴在米桶,米桶常满表示我们家丰衣足食,一年到头都饿
不着。
甲 : 太有意思了。有三个字的春联吗?
乙 : 有,你听着:《迎新春》,《庆佳节》,三个字。
甲 : 有四个字的吗?
乙 : 《大地回春,万象更新。》
甲 : 还有呢?
乙 : 《恭贺新禧,万事如意。》
甲 ; 暂停一下,这样太简单了。你能不能从一数到十,都给造一幅春联呢?
乙 : 我就知道你会出这个题目,你请看:
一元复始,二泉映月,三阳开泰,四季如春,五谷丰登,
六畜兴旺,七路亨通,八面玲珑,九转功成,十分春色。
(展示预先写好的春联)
甲 : 我也会,也给大家来念一段:
一马当先,二八佳人,三生有幸,四平八稳,五福临门,
六六大顺,七窍全通,八仙过海,九九归一,十全十美。
乙 : 瞧你都什麽乱七八糟的,这那是春联啊!
甲 : 言归正传,我们来点正经的。
乙 : 来点正统的。
甲 : 你听好啊:《江山如画,大地皆春。》我有春。
乙 : 你听我的:《百鸟朝凤,闻鸡起舞。》
甲 : 慢着!你这里头没有春,犯规。
乙 : 但是我有鸡啊!鸡年到了嘛!
甲 : 鸡年!算你对。再来:《百花齐放,万木争春。》我有春。
乙 : 《山欢水笑,冬去春来。》我也有春。
甲 : 我还有五个字的春联:《一夜连双岁,五更分二年。》
乙 : 你想考我啊,你说的不就是年三十晚除夕夜吗?
甲 : 你猜到啦!
乙 : 我也有一幅:《人和春常在,政稳世乃安。》
甲 : 这不是咱们首相伯拉向华人同胞拜年的春联吗?
乙 : 你也猜到了!
甲 : 下边是六个字的春联。
乙 : 多少字我都不怕。
甲 : 《门前山青水秀,屋里鸟语花香。》
乙 : 《咀上恭喜发财,心里红包拿来。》
甲 : 有你这样公开讨红包的吗?含蓄一点好不好。
乙 : 好吧,来点含蓄又文雅的:
《台上猛抛笑弹,台下狂呼过瘾》
甲 : 这才象话。你会七个字的春联吗?
乙 : 容易得很,满街都有,就连咱们观众朋友都会。
甲 : 那好!咱们来一个现场有奖对春联游戏。我出上联,那个观众朋友答对下
联,送你们一分礼物。
乙 : 观众朋友听好了。
甲 : 我的上联是:《天增岁月人增寿,》那位要对下联?
乙 : 对了,是《春满乾坤福满门。》(送一分礼物给答对的观众)
甲 : 看来,我们的观众朋友对春联也颇有研究啊!
乙 : 下面你出上联我来对下联。
甲 : 听好:《开门迎春春风扑面,》
乙 : 我对:《抬头见喜喜上眉梢。》
甲 : 《男男女女老老少少,》
乙 : 《欢欢喜喜岁岁年年。》
甲 : 好话都让你给说完了。
乙 : 继续再来啊!
甲 : 《爆竹三两声人间换岁,》
乙 : 《梅花四五点天下皆春。》
甲 : 《千秋大业从今日做起,》
乙 : 《万代幸福靠双手创造。》
甲 : 果真难不倒你。
乙 : 废话少说,再来。
甲 : 《家家户户处处干干净净,》
乙 : 《时时事事样样顺顺利利》
甲 : 好家伙,再来,下面咱们比赛看谁的最长:
《年年迎春年年添福年年过年,》
乙 : 《岁岁丰收岁岁有余岁岁加岁。》
甲 : 《家家喜贴春联对对春联抒壮志,》
乙 : 《人人争放花炮声声花炮展豪情。》
甲 : 《春光照人间人间大地皆春春常在,》
乙 : 《佳节到銮山銮山全民同乐乐无穷。》
甲 : 《台上台下你一句我一句句句皆好话,》
乙 : 《大包小包你一包我一包包包都有钱。》
甲 : 那咱们赶快派红包啊!
乙 : 派红包!
甲 : 我这儿有十个春联红包,观众朋友上来说一句新年祝贺语,这个大红包就
送给你。那位要开始,来!
(邀请十位观众说吉祥语)
乙 : 送完了红包,你看咱们是不是该给每位现场的观众,送幅春联好过年啊?
甲 : 好!我们送给大家的春联是:
《狗去鼠来喜事多,》
乙 : 《千家万户好运到。》
甲乙: (鞠躬谢幕!)


完稿于2004年11月14日星期
修稿于2007年12月08日星期六
五百年的缘分

今年的教师节,我在报章的教师节特辑里读到一篇感人至深的报导:
《愿做一棵树》。故事的主角是一位马大中文系的毕业生,曾在吉隆坡的中学教书,目前是我国副教育部长拿督韩春锦的特别助理。她,就是张瑞慈老师。

这篇报导有两则发人深省的描述。
其一,在张瑞慈老师看来,学生早已在五百年前,化做一棵树,站在我们必经的路上守候,希望与我们结下一段师生情缘,他是我们前世的知己,身为老师的,当我们经过时一定要看到他,千万不可辜负他的期望,更不可让他成为一片凋零的叶子。

其二,她的内心深处,至今仍有一件挥之不去的沉痛回忆:一位住在吉隆坡郊外木屋区的单亲家庭女生,家境贫穷,母亲无固定职业,经常空着肚子上课,老师发现后长期供应早餐,孝顺的女生却把这包珍贵的早餐给了同样挨饿的母亲,甚至流着眼泪向老师透露有被卖入火坑的可能。果然不久之后,这位女生就从她的眼前消失,没有再回校园。由于忙着一些工作没有及时家访,待到她前往女生原来的住处家访时,却被告知早已搬迁和不知去向了。张老师的脑海立刻浮现了那个可怕的陈述。这位女生后来的命运如何呢?没有人知道,但是,张老师说:“这次事件,让我找到了当老师的全部意义。”

读着这样的报导,我们是否也会心有戚戚焉呢!那一个个生活在我们身边的准客户,是否也曾站在某个角落守候着保险从业员的翩然到访?而当你因为各种烦琐的大小事务,终于无视他的守候时,他是否也会成为一片凋零的叶子?有那么一天,当孤儿寡妇用颤抖的手捧起保单的时候,你是否又找到自己工作的全部意义呢?

回头看看我们身边的同事,上司,部属,甚至广而化之,推演到我们的丈夫妻子,兄弟和儿女,在无可预知,人海茫茫的时空里,我们竟然能够跨越千山万水,排除各种迷雾和区隔,牵手走在人生道上,成为一起生活,为理想和事业打拼的伙伴,莫非我们也曾在彼此必经的路上等候了五百年?如果真是如此,那该是一种需要我们怎样才能表达深情于万一的缘分啊!

原来,张老师的这份情怀,是来自当代一位著名女诗人席慕蓉的诗:
《一棵开花的树》。里头有这样的诗句:如何让你遇见我/在我最美丽的时刻/为这/我已在佛前求了五百年/求佛让我们结一段尘缘/佛于是把我化做一棵树/站在你必经的路旁/阳光下慎重地开满了花/朵朵都是我前世的盼望/当你走进请你细听/那颤抖的叶是我等待的热情/而当你终于无视地走过/在你身后掉落一地的/朋友啊/那不是花瓣/那是我凋零的心。

为了珍惜这五百年的缘分,我请您一定要走进这一方《心灵家园》。
毕竟,我,我们,你,以及所有读着这篇短文的人,我们不也是曾在路旁彼此守候了五百年吗?
让梦想动起来
―― 写给少年朋友的信

亲爱的少年朋友们,同学们,老师们,你们好!
还记得那位会说很多好听的故事,会唱歌又和大家一起玩游戏的孙老师吗?每一年,我都会走进不同的校园,和许许多多的老师和同学们见面,有的已经是老朋友了。我发现我越来越喜欢你们了,而且深深地享受着这样的工作和生活。

但是我又常常为同学们担心,现在的社会风气可坏透了,各种歪风邪气已到了无孔不入的地步!可不是吗?有许多刚升上中学的少年同学,一个不小心就误交了损友,荒废了学业,中途辍学和离开校园,断送了美好的前途。多麽令人惋惜啊!

我以为,少年同学必须从小就立下自己的梦想,并且为实现自己心中的梦想而努力读书,充实自己,结交有理想和积极向上的朋友,远离那些歪风邪气和令人堕落的陷阱,多读好书,多参加各种心智成长生活营,你们一定可以让自己生活在温暖的阳光下,茁壮成长。

我要和大家分享一个真实的故事:在美国纽约市的哈莱姆地区,有一所称做PS121的黑人小学。1981年的一次六年级毕业生集会上,来了一位名叫尤全朗格的演讲嘉宾,他从这所小学毕业,而且是一位非常成功和富有的校友。当他了解到这所学校的六年级毕业生当中,只有百分之二十五的人升上中学,在他们当中竟然没有一人升上大学。他决定要改变这种现象。

他在讲词中,引述了美国黑人民权领袖马丁路德金那篇举世闻名的演讲《我有一个梦》,鼓励孩子们一定要对未来抱有一种积极的梦想;他从小学中学一直讲到大学,希望大家把教育当作一把摆脱贫穷的钥匙,并且当众许诺,设立一个奖学金,成立一个教师支持计划,赞助那些完成中学又能够升上大学的学生。在场的学生听了以后非常激动,他们过去在心中想都不敢想的大学之梦,忽然间已呈现在眼前,变得清晰起来。

多年以后的一项调查结果显示:在当年的52位毕业生之中,有48人完成了中学课程,而且全部上了大学。尤全朗格先生的这个设想和实验,说明了一个极其明确的教育原理,那就是:鼓励孩子们从小就对未来抱持积极的梦想,是多麽的重要。世界上再也没有什力量,能够取代梦想在我们心中的地位。千想万想,不如梦想第一,千讲万讲,不如大讲梦想啊!

还记得我们那棵快乐的梦想树吗?快把我们心中的梦想写下来,挂在这棵梦想树上,勇敢地和爸爸妈妈,兄弟姐妹,还有你的老师和同学分享,他们一定会支持和给你鼓励,当然我们还要每天浇水灌溉,施肥照顾,直到梦想开花结果。

你树立梦想了吗?如果没有,那麽今天就为自己立下一个伟大的梦想吧!
记住:有翅膀的人,一定要飞翔,有梦想的人,一定要圆梦。
心动不如行动,让我们心中的梦想动起来吧!对了,就是现在!

世界是属于你们的!但是,你们要好好爱惜自己哦!
我会在未来的街头等你们!祝福你们!


完稿于07-04-2005
远景工作室
韩窗外望
快乐归人

三十五年前的一九七一,那是一个风雷激荡的年代。
那个年代的华文独中和读书环境,就像华社的前途一样,极具动荡,令人不安。窘迫的家庭经济,迷茫的十字路口,年轻的心,已经无法继续留在课堂。

于是,我提早离开了万般不舍的校园。

辗转人间,游走时空,走遍千山万水,阅尽人间悲欢,在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的天命之年,像一支北飞的归雁,来到美丽的槟城,开始了我人生的第二次校园生活—--南京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硕士班。

那天清晨,匆匆赶到韩院,静静的校园,迎接我以满园青葱。走过绿草如茵的操场,信步来到林连登老先生拄杖凝视的地方。

我惊扰了他吗?抬头仰望,是一道慈爱而深邃的目光。

不远的马路上,车声依旧,那可是与老人家百年相伴的喧声!
我知道:老人家一定会欢迎我这位南方之子的到来。

在一处浓荫石椅坐下,贪婪的双眼忙着四处寻找。

啊!回来了,沉睡了三十五年的甜蜜记忆,我那远在南方的绿色山岗,也有这样沾满露珠儿的草场,也有这样排满浓荫的校园。也许,我今儿来得太早了,竟然找不到一个白色的青春身影。

轻风拂过,一颗多情的榕子落在我的身旁。捡起来,紧紧地握在手里,仿佛握住一段远去的岁月,仿佛找回一个清晰的梦。于是,就有了重返校园后的第一首诗:《快乐归人》

百年榕荫依旧
草场上的身影
来了又去 去了又来
匆匆 总有美丽邂逅

曾经的风霜
早已走进记忆
扰攘的烟尘
悠悠诉说历史

有人在此伫立
思索百年 
执着眺望
有人百年之后闯了进来
低回沉吟 
继续思索
 
风 来了 
是谁 如此多情
榕子啊
知否
我不是过客
我是快乐归人
       
12.10.2006(韩院)
乙酉中秋抒怀
诗词月色总关情


中秋来了!
美丽的中秋,总让人想起明月,想起嫦娥,想起那些凄美的传说,想起传颂千年不缀的诗词。

抬头苍穹,皎月高挂,撒下一地清辉,带给人间多少温柔和怀想,就连天边的彩云,也懂得了追月。多情的人类,又怎能不对月当歌呢?

从古到今,人们给了明月许多赞叹和吟咏:从春月,夏月,秋月到冬月,季节变换,望月的心却始终不变。从吟风弄月,歌月,颂月,踏月,跳月,扑月,梦月,直到今人的登月,你究竟是更多地钟情于神话中构筑的明月,还是回归空茫宇宙中的那颗星球呢?

遥想千年以还,人们对明月的深情,一经建立,就不曾中断。
感谢我们勇于梦想和创造的祖先,为我们留下了射日的后羿和奔月的嫦娥,外加一座清冷的广寒宫,砍树的吴刚,捣药的玉兔。倘若我们民族的集体记忆里,没有了这些凄美和传说,我们与明月的深情,肯定不会如此千年,又如此不舍。

应该感谢的,首先就是那位被誉为宋朝第一才子的苏轼。他的一首《水调歌头:丙辰中秋》,早已被历代诗人墨客评为千古绝唱,并赋予他「咏月第一人」的美誉。不信你请看,单是开头的二句:「明月几时有, 把酒问青天。」一下子就把我们引进了对月当歌的浓浓情思当中。

这首千古绝唱始填于公元一零七六年,距今九百多年前的一个中秋赏月之夜。当晚,他一边与友人开怀畅饮,一边思念起阔别多年的弟弟子由,也就是苏辙。

这首词的后半段这样写道: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你看: 「人有悲欢离合」是社会现象,「月有阴晴圆缺」是自然现象,诗人用自然现象解释社会现象,如此贴切又如此深刻,真不愧为宋朝第一大才子。最经典的是「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这二句,展读所有的咏月诗词,再也找不出比这更优美,更能寄寓深情的字眼了。

同样一个苏轼,也没有忘记提醒月色下的我们:「此生此夜不长好,明月明年何处看?」见于他的《中秋月》。全诗为:「暮云收尽溢清寒,银汉无声转玉盘。此生此夜不长好,明月明年何处看?」 有人说:由于苏轼一生礼佛和学禅,使得他在颠沛流徙的生涯中,学会了笑傲阻厄,豁达自处,反映在他的诗词中,便能常带禅意,令人顿悟和释怀了。

其实,早在苏轼之前,晚唐诗人李商隐也曾以一首七绝《嫦娥》,寄托了他对明月的凄美心境:

云母屏风烛影深,长河渐落晓星沉。
嫦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

在李商隐看来,寂寞的嫦娥应该后悔偷吃了不死药,如今只能独守清冷月宫,面对茫茫无边的碧海青天,深叹一句高处不胜寒而夜夜不能眠。

李商隐的另一首《霜月》,也巧妙地把神话中主操霜雪的青霄玉女和月宫里窈窕多姿的嫦娥放在一起,并颂赞只有她们俩才能耐得住高寒,在冷月和霜雪中斗美竞艳,留给人间一地清辉。他在诗中这样吟咏:

初闻征雁已无蝉,百尺楼高水接天。
青女素娥俱耐寒,月中霜里斗婵娟。

毫无例外,我们的诗仙李白也曾望月抒怀。一首《静夜思》撩起了古今多少游子的千年乡愁,诗末二句:「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更准确地道出了千万游子的共同心声,传颂至今。

也许是受了李白的召唤吧?我们的桂冠诗人余光中先生,不也是跨越千年时空,喊出了同样令他撕心裂肺的现代乡愁吗?所不同的是,他一再感叹的,竟然是一句:

「如今,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

不是说:「古人不见今时月」吗?
但是又说:「今月曾经照古人」啊!
望月抒怀,低头思乡,一样的月光下,隔代的诗人,却依然是一样的心情,一样的呼唤。生活,总是如此惊人地循环和相似!

不是吗?月色虽美,我们的诗人却常常是寂寞的。你瞧,李白就有以下的慨叹:

「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

这到底是怎麽回事呢?原来,诗人飘泊一生,多有寂寞。虽然天上有美丽的月色, 花丛中也摆上了一壶好酒,如此良辰美景,却又自斟自酌无人相伴,只好举起酒杯邀来明月,加上自己的身影,便成为所谓的“三人”了。对于李白这样豪放不羁的好酒之人,如此的《月下独酌》,真个是:情何以堪啊!

朗月当空,我们的诗圣杜甫当然也不会缺席。他的咏月名句就有: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月夜忆舍弟》
「星随平野阔,月涌大江流。」《旅夜书怀》

为何说「月是故乡明」呢?果真如此吗?那自然不是一种科学的真实,只不过是飘旅在外的游子,寄托浓浓思乡之情的一种美意吧了!人们总会把思念中的事物想象得比现实还要美好些,说故乡的月亮比别处更明亮,在感情上我们尤其能够接受,这便是符合了艺术夸张的真实性,。

既是诗人又是画家的王维也留诗了: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山居秋暝》
「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竹里馆》

孟浩然说:「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宿建德江》
张九龄说:「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望月怀远》
朱淑真说:「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後。」《山查子》
连王安石这样的大政治家也要凭月吟唱: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泊船瓜洲》

同是一轮明月之下,最最感伤和令人同情的莫过于南唐后主李煜了。南唐被宋灭后,作为亡国之君,他过了三年囚犯般的屈辱生活。就史而言,他在政治上堪称荒唐无才,文艺上却又极具才华。一首《虞美人》,就极为感人地抒发了他对故国的怀念和眷顾: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末了,也只能对月望江长叹一句: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走笔至此,不禁令人想起中国近代革命家兼诗人的毛泽东,他也写下了一首怀念其夫人杨开慧的好词《蝶恋花:答李淑玉》,同样用了月里嫦娥的典故,写来却另具一番词味,豪情满满:

「我失骄杨君失柳,杨柳轻扬直上重霄九。问讯吴刚何所有,吴刚捧出桂花酒。寂寞嫦娥舒广袖,万里长空且为忠魂舞。忽报人间曾伏虎,泪飞顿作倾盆雨。」

在毛泽东看来,嫦娥虽不食人间烟火,却也明理见性,晓得应为杨开慧这样的烈士忠魂起舞了。

无需怀疑,我们头顶上的这一轮明月,仍旧会继续美丽千年,那洒满一地的清辉 ,仍旧会继续撩人情思。可不,月色底下,我仿佛就听到了李白和苏东坡们的呼唤:

我们已经在月下留歌,对得起你们这些千年之后的子孙了。
那麽,你们呢?你们何时方能找回那些沉睡了千年的诗情呢?

抬头,星光灿烂,明月依旧,我已无言,只能轻轻地哼唱:

「月亮代表我的心。」

修稿于01.09.2005
来自森林和大洋的呼唤
----飞跃彩虹国度南非


带着对南非人民的友谊,对曼德拉总统的尊敬, 对漫漫黄沙和海市蜃楼的好奇,对草原绿洲和万兽齐欢的向往,而更多的,是带着对非洲大陆的深切关怀和祝福,我踏上了南非的土地,有生以来第一次扣响了非洲大陆的南大门,开始了我对这片大陆的破冰之旅。

提起非洲,总是教人感到太沉重!
打从我的孩提时代开始,直到学会思考的年轻岁月,无论是从教科书上得到的知识,或是来自电影画面的印象,「非洲!」---- 那一片遥远而又陌生的大陆啊,总是给人一种黑色和神秘的感觉,总是不断地从电讯报导和荧光幕上,传出一次次的饥饿和瘟疫,战乱和死亡,就像一出惨烈悲怆的连续剧,轮番上演,令人不忍卒睹。主宰宇宙的莽莽上苍,似乎未曾公平地善待过这片大陆,以及生存于斯的亿万子民.

那麽,即将迎接我的这一趟南非之旅,又将带给我一种甚麽样的震撼和心情呢?
无论如何,我还是要深情地对着脚下的这片大陆说:

「非洲,我来晚了!但是,我还是来了!」
。。。。。。。。。。。。。。。。。。

南非人民的骄傲
――美丽的开普敦

马来西亚人前往南非旅游,还是近十年间的事,特别是曼德拉总统上台执政和新南非诞生以后的事。

从吉隆坡国际机场直飞南非第一大城市约翰尼斯堡,再转机至首都开普敦,我们一共飞行了十四个小时。下机后对照时间,发现南非和大马的时差慢了六个小时。

抵步时的开普敦,正值深秋时分,早晚的温差介于摄氏15至25度之间,当大西洋的海风迎面吹来时,已有袭人的寒意了。

提起开普敦,令人肃然起敬。
那是三十八年前的1967年,巴勒德医生率领的一群医学专家,成功地进行了人类历史上第一宗心脏移植手术。当游览车缓缓驶过那座半山区的粉红色医学院建筑物时,我们都对它投于赞叹的目光。

新生的南非拥有人口近四千万,黑人占了三千万,白种人六百多万,华人有六万,其馀的则为亚裔移民,世人因此把南非喻为彩虹国度(Rainbow Country)。事实上,南非的国旗上就绘有黑黄青红白蓝六种颜色,组成一个「Y」(YES)的图形,象征着这是一个积极追求融合,奋发向上的国家。

令人好奇的是,南非竟然有三个首都,而且各司其位,各具魅力,除了开普敦被定为立法首都之外,比勒陀利亚是行政首都,为各国大使馆的所在地,而德班则是司法首都,充满了庄严和正义。官方用语是英语和南非语。南非语的组成,是由荷兰语,德语加上当地黑人语系演进而成。

开普敦的市容,整齐清洁,环保程度极高。它的地标,便是那座从市内任何角落都能望见的桌山(Table Mountain),远望山顶平坦如同桌面,海拔1087公尺,傲视大西洋,守护着美丽的开普敦。

我们付了55兰特(RAND南非货币名称,折合马币48令吉)的登山费用,乘坐一种旋转式的缆车登山观景,每趟费时五分钟,可容载六十人。登上桌山峰顶,凉风拂面而来,顿觉心旷神怡,脚下的大西洋,水天一线,波澜壮阔,开普敦的市容,远近有致,尽收眼底。极目远眺,苍茫寥阔之间,就是那座曾因囚禁曼德拉总统而闻名的罗宾岛(Robben Island).我们此行因节目行程紧凑,错过了前往罗宾岛凭吊的机会,诚属遗憾。

被称为新南非之父的曼德拉总统,全名为尼尔逊曼德拉(NeLson Mandela),曾因坚决反对臭名昭著的白人种族隔离政策,被蛮横的白人政权前后关押长达27年之久,其中的17年(1964-1982),就是在这座被大西洋海水隔绝开来的孤岛上渡过的。

1994年4月27日,南非举行首次民主大选,曼德拉当选新南非首任总统。因此,南非人把每年的这一天订为自由日(Freedom Day),作为象征新南非诞生的日子,隆重庆祝。

对罗宾岛有兴趣的游客,可在桌山湾下的码头,花费100兰特乘船前往,实地了解曼德拉当年被囚禁的铁窗生涯,探访一些不应为世人遗忘的历史见证。

回到开普敦市区,我们发现它的市容规划和建筑风格,极具匠心,尤其是那些依山傍海兴建的民居,都把各自的停车场建在屋顶上,起居室则在下边;有些居民更设计了一种别开生面的私家缆车,将车子停放在山脚,每天出入都乘搭这种特别的交通工具,那种因地制宜,追求生活情趣的构想,令人莞尔。

未踏上南非国土时,便曾听闻南非拥有最多的非洲之最。我们下榻的桌山湾酒点,便是面向大西洋,后靠桌山湾的五星级酒店,美国前总统克林顿当年访问南非时,也曾停驻于此。酒店的格局,极富堂皇,直追世界一流水准,整座酒店的所在,更是属于一个称做维多利亚水上购物商场的中心,简称维港商场,除了售卖各种具有非洲特色的手工艺品之外,还有各种世界名牌商店,风味牛排,立体戏院等,集观光,购物,美食,休闲于一炉,更有一座汇集了大西洋和印度洋各种海洋生物的「双洋水族馆」。整座商场,迷漫着浓得化不开的欧陆风情,与过往几百年的白人统治留下的文化不无关系。

夕阳残照,华灯初上,我们在古老的海湾大道拾步漫行,好客的鸥群,在我们身旁低飞逐食,银灰色的身影,健康潇洒,鸥声处处。忙碌了一天的人们,在柔和温馨的灯光下,开怀地喝酒用餐。我们一边信步浏览,一边吸进带有咸腥味的海风。夜幕降临,繁星点点,桌山湾下,灯火璀璨,码头上传来一支支曼妙的舞曲。此情此景,令人错觉仿佛已置身在北欧国家挪威的某个渔港小镇。


森林中的皇宫
--失落的迷城


距离南非行政首都比勒陀利亚(PRETORIA)大约两小时车程的草原上,有一座已开发将近三十年的城堡式酒店,叫做太阳城(THE SUN CITY),又名失落的迷城(THE LOST CITY).

当我们驱车进入这座充满诡秘气氛的太阳城欢迎拱门时,心中陡然升腾起一种到非洲黑森林寻幽探秘的感觉.尤其是当我们获悉,今晚将入住当今世界上最现代化又极富宫殿建筑风格的皇宫酒店(THE PALACE)时,我们已有一种急不及待的神圣心情了.

形容它为一座城堡,的确不为过.整个酒店区的四周,被广袤的非洲森林和草原围绕着,城堡式的建筑群中,包括了:THE PALACE,SUNCITY HOTEL,CASCADES HOTEL 和CABANAS HOTEL. 四间酒店的建筑风格,各有不同,却又浑然讲求统一,并以皇宫酒店为中心,酒店之间还有专用旅游车往返接送.

皇宫酒店以它慑人的气派,被八方旅客赞誉为森林中的皇宫;它是根据一个既神秘而又瑰丽的非洲传奇故事为蓝本,加以设计和建造的.

话说在远古时代,有一支来自北非洲的游牧民族集体南下,为了寻找一片在传说中被誉为快乐神圣的土地,献给他们尊敬的国王.他们来到了一处幽深的山谷,发现这里阳光满地,水草丰茂,气候温暖,水源清澈,林中百兽都不虞粮食,遂一致认定这里就是传说中的那片圣土,决定留住下来,更在这里渡过了几个世代丰衣足食的生活.

在此期间,他们也建造了一座富丽堂皇的宫殿,报答这位带给子民们幸福日子的国王.在建造宫殿的过程中,巧匠们还设计了各种动物的雕像,在各个角落守护着这座城堡,并期待它能与日月同辉,世代长存.

和平幸福的日子就这样过了几个世纪.有一天,厄运却突然降临了.天空风云变色,大地山崩地裂,百兽们受到惊吓,都没命地逃往森林深处,尤其悲惨的是,坍塌崩裂的土地,淹没了美丽的宫殿,湖泊和花园,一切美好的东西顷刻间化为乌有.森林中的皇宫从此沉寂了下来,而且一静就是好几个世纪,所有美好的一切,只能在一代又一代人的记忆和传说中出现.

过了多少个世纪,借助现代高科技,汇集了当今世界的一流建筑家,设计家和美学家,根据这个远古的传说,再现了当年的碧丽和辉煌,这就是我们今天看到的皇宫酒店建筑群了.

根据资料,这座再现的皇宫,完成于1992年12月,耗资8亿3千万南非兰特,折合2点8亿美元,雇佣了5千名员工,日夜赶工,以28个月的时间建成启用,其中85巴仙的内部装修材料,例如美丽的石头,木材和雕塑材料等,都是取自南非本地的出产.

酒店共设有338间用道地木材特别设计建造的客房,匠心独运,旨在让所有入住的宾客,体验浓浓的非洲风情,还有四间被命名为非洲国王(AFRICAN KING SUITE)的豪华套房,每晚叫价马币一万三千五百令吉,令人咋舌.

这是一座能令你处处发出惊叹的酒店.无论你走到那一个角落,睁开双眼,都能看见一只只活泼奔跳,雕工精细的动物雕塑,以及许多组合式的雕塑群.当你掉转头时,冷不防,一头生猛的非洲雄狮就出现在你身旁,令你一阵错愕.

酒店正门,是一组在非洲草原上奔跑追逐的羚羊和猎豹雕塑群,副门则是一座圆形的鹿角喷水池.入夜时分,金黄色灯光亮起,晶莹灿烂的水珠,就象一排排金色的水帘在欢快的飞舞着.从迎宾柜台,水晶大厅,到象王雕塑,触目所见,无一不是艺术精品.抬眼上望;那圆拱形的屋顶上,赫然又是一幅非洲森林和草原的欢闹场景.

此情此景,很容易让人想起大马双威度假村和金马皇宫酒店的典雅设计,难怪连华语影坛的成龙大哥,也选择这里作为他进军国际影坛钜片《我是谁》的外景场地了.

夜幕低垂,四野茫茫,我们登上了酒店最高处的岗楼,放眼眺望.

非洲草原的夜晚,笼罩着一种说不出的苍凉。我们脚下的皇宫酒店和建筑群,在灯火海洋里,象一颗颗夜明珠,无比璀璨,营造出一个诡异而又缤纷,神秘而又瑰丽的非洲之夜.想起白天刚刚听到的有关失落迷城的传说,我问同行的友人:「这麽壁垒森严的皇宫为什麽会突然惨遭淹没呢?」朋友沉默不语.半晌,两人几乎在同一时间惊呼:莫非这是来自上天和神明的惩罚?

----贪婪的人类啊,你们只懂得向大自然施以无穷尽和野蛮的索取,为了享尽奢华和物质挥霍不知收敛,因此我们必须收回给予人类的慷慨赐予,让人类知所警惕.

然而,后世的人类,是否已从这个远古的传说中吸取教训呢?

如今.我们看到的是,一座更加金碧辉煌的皇宫已经再现眼前.

失落的皇宫能够再造,失落的迷城能够再现,被恣意破坏的大自然能否再度拥有呢?人们是否已被眼前的金碧辉煌遮蔽了良知和智慧呢?经济的发展和对于利润的追求,为甚麽总是以牺牲大自然和无言的地球作为代价呢?

仰望星空,星空无言,回报我以几点微弱的星光.
脚下,灯海中的皇宫,却依旧耀眼得令人为之目眩.

一眼望双洋
--好望角去来


1487年2月,葡萄牙航海探险家迪雅斯(Bartolomeu Dias),在他的东行之旅六个月后,来到了白浪滔滔,险滩处处的好望角.最初,为了纪念此行风暴交加,惊险万分,便将此处命名为「风暴之角」(Cape Of Storm).然而,由于这是一处引领葡萄牙人向印度东行的起点,遂又将它命名为「充满希望之角」(Cape Of Good Hope),统称好望角.在此之后的十年,大航海家达伽玛(Vasco Da Gama)沿着迪雅斯的航线,又比他的前行者走得更远,建立了更大的航海事业.

好望角地处开普半岛的最南端,南纬34度,东经18度,是大西洋和印度洋的交汇之处,也是东西方文化交流融合的地方,不论在地理,历史和人类文明发展史上,都占有重要的位置.

从开普敦驱车前往好望角,约有200公里的路程.途中,我们穿越了一个面积广达7750多公顷的自然保护区.这儿可称得上是南非的花卉之乡,共有1500多种植物生长其间.春暖时节,千姿万色,一开就是成海成片,蔚为壮观.由于两洋的水流,气流,以及长年强风吹拂的关系,保护区里看不到高大的乔木,极目所见都是灌木丛林.我们到访时正值深秋,草木已呈现一片萎黄,偶见零星的羚羊,斑马和鸵鸟,飞快地奔窜其间.

临海处可见各种嶙峋的巨石,留下千年风化和海水冲刷的层层痕迹.一块坚硬的木板,刻上好望角的名称,并注上所在位置的经纬度.「好望,好旺」,望旺同音,我们在这难得的地标拍照留念,希望经此一游,所有愿望都能一一实现.

大西洋海水的平均温度比起印度洋的海水,低了摄氏3至5度,致使两大洋的海洋生态显著不同.印度洋的鱼种类多群少,而大西洋的鱼种类少群多.人们也许还不知道,南非也是盛产鲍鱼和龙虾的地方,肉质和纤维极佳.值得一提的是,南非政府为了保护海洋生态平衡,对于发放这两种海洋奇珍的捕捞执照非常严格.每艘拥有执照的渔船,每趟只能捕捞鲍鱼和龙虾各四只,体积小于规定尺寸的也不能捕捞,违令者取消其执照.

南非政府这种极力维护环保和照顾海洋生态平衡的努力,值得世人为之喝采.

此外,好望角的邻近水域,也是一种名叫蓝鲸的珍稀名种生育繁衍的地方,每年的九至十一月,蓝鲸便会相约结伴而来,完成传宗接代的神圣任务后,才重回大洋深处.

为了从高处全窥好望角的全貌,我们乘坐缆车登上一座了望塔.这座饱经风霜的白塔始建于1860年代,曾经见证了塔下各种远洋轮船的航行,提供照明和指引方向,居功不小.目前,其照明的任务已为另外的了望塔取代了,白塔则保留作为游客观景和研究海洋水文等科学用途.

登上这座历史含金量极高的白塔,令我心潮澎湃,浮想联翩,那种「一眼望双洋,胸中起风云」的极目豪情,至今仍萦绕我心.遥望远处天边施然游弋的航船,回想几个世纪以来人类文明的交汇和融合,我执意地让自己伫立沉思:

人类的历史,曾经在这里发生过多次的转折和低徊!东西方的文明,也曾经在这里进行过美丽的邂逅和碰撞!而今,又有多少曾到此驻足凭吊的人们,体验和参悟出好望角立意告诉世人的沧桑和提醒呢?

远处,我的脚下,好望角依旧白浪滔滔!

下得半山来,我们在一间精品纪念商店里,发现了一种饶有兴味的纪念品---「双洋水」(Double Ocean Water).据称它是提取自两大洋交汇处一百公里内的海水,并附有文字说明.我以每瓶马币十六令吉的价钱买了两瓶,心中十分满意:

――毕竟,它不仅仅是一瓶海水,它是一瓶浓缩的历史,是一瓶人类文明融合的见证.
白发夕阳
――我和我的义父


在我的生命中:
我最疼爱的人是母亲,她给了我生命,给了我一个家。
我最深爱的人是太太,她给了我两个女儿,给了我一个充满希望的未来。
我最怀念的人是父亲,他在最有作为的时候,英年早逝,留下无尽的爱。
我最尊敬的人是义父,他是走入我生命的最深处,对我影响最大的一个人。

我的义父,谢文天先生,今年正好是七十整岁,身体健朗,白发飘霜。他平日沉默寡言,其实内心丰富,外表平凡无奇,却又令人敬重。在热闹的人群中,他总是静静地微笑和聆听,在知心好友相聚的场合,他却能以开怀的朗朗笑声,带来最真的欢乐。
正是这样的一个人,没有预告,不着痕迹,却又真真切切地闯进了我的生命,和我一起风雨兼程,苦乐平分,再也分不开了。
他从未想过改变别人,却又改变了许多人。
他从未想过影响别人,却又影响了许多人。
这个人,你想认识他吗?

在我们的华人家庭里,有许多人在幼小的时候,都曾经因为这样那样的原因,过继或上契给一位族亲或长辈为谊子,俗称契仔或乾儿子,据说此举能让孩子脱灾消难,快高长大。然而,我和义父的父子关系,却是和这种传统礼俗全然不同的一种新型模式。

我们之间既没有血浓于水的血亲关系,也不是属于根脉相联的宗族子弟,倒是在茫茫人海的飘航日子里,在一种深度的彼此关爱中,互相选择了对方,以父子相称的。

如今的我,已经是两个孩子的父亲,正在履行一个父亲的责任。然而,藏乎我心的父亲情意结,却始终没有因为父亲的早逝而减少;相反的,在四十八岁那一年,我为自己选择了一位新的父亲。

我与义父的第一次邂逅,是在二十六年前的一个夜晚。

那时节,我正在一座朴素的小城,经营着一间小书店。
时间已是晚上九点多了,书店里只有一位客人,他已经站在杂志柜台上翻阅了好长一段时间,神情是那麽的专注。书店快要打烊了,这位客人却没有要离开的意思。

当我在做着各种收市的准备工作时,嘿,这位四十开外的中年客人,竟然主动地帮我拉动铁门,微笑地望着我。我向他的古道热肠回以一个感谢的笑容,邀请他到书店旁的甜品小食摊,唤来了两碗红豆汤,并从此开始了我们往后一生的交往。

这位奇怪的客人,就是我现在的义父。

闲聊当中才知道,那时的义父正在家族的建筑材料和运输公司上班。在一位朋友的引荐之下,发现了偏处一角的这间小书店,从此成为店里的常客。那时节,由于我坚持只卖些健康和知识性的书报,曲高和寡,正处于惨淡经营之中。义父常常是一个人到来,并且一来就是两个小时以上,左翻翻右看看,偶而买一本《中国旅游》或是《生活与健康》。很多时候,义父都是书店里整个晚上唯一的客人。

打那以后,不知是有意还是无意的,义父总是一步步地走进我的生活当中。他还是像往常一样,选择在晚间到来,在书店里消磨一个晚上,陪我渡过许多没有客人的夜晚。到后来,他甚至成了我的无偿好帮手,学着帮我处理邮购书刊,油印文件,和装钉小册子的工作。

八十年代初,我开始忙于流动书展,把书本带到邻近的城镇和新村去,几乎每一次都是由义父出动公司的罗里协助运载。有一次,我们来到一座傍河的小城办书展,书本还没排列好,一场不意的大水就突发而至,渐渐淹浸了书展礼堂,而且没有消退的迹象,我们只好赶紧抢收书报,狼狈不堪。那当儿,又是义父开着公司的小罗里,从七八十公里外涉水而来,解救了我们的窘境。

没过几年,书店在不胜负荷的惨淡经营中宣告结束营业,我开始了在保险业的发展,而且一晃就过去了二十年。在忙忙碌碌的七千多个日子里,我从一名普通的业务代理,营业主管,一直晋升到高级区经理,从当年的年青小伙子,变成饱经沧桑和乐天知命的中年人了。义父仍然一如既往,对我不弃不离,时刻站在我的身旁,为我排难解困,陪我渡过许多卧薪尝胆,艰苦创业的日日夜夜。曾几何时,匆匆一瞥,义父的头上,已从青丝油亮,换成了银发飘霜。岁月啊,早已在不经意之中,在我们两个人的脸上,刻下了深深的印记。

不是说过,往事并不如烟吗?
这期间,在我和义父的生活当中,自然也发生了许许多多大大小小的事件,为了更好地纪念义父的白发深情,我还得在这里将它们一并记下。

一九八五年的十月,那个令人哀伤的夜晚,正值壮年的父亲,在一场公路交通意外中被夺走了性命。当我和兄弟们把父亲的遗体,从一百公里外的医院运返家乡时,义父早已和家人守候在家门了。在忙着操办丧事的当儿,义父猛不防地塞给我一把现钞,对我说:「操办丧事要用到很多零钱,你们一定没有准备好,我这里有一些,你们先拿去用吧!」手里握住这把现钞,我早已泪眼模糊了。

几天的丧事,哀伤疲劳,义父几乎日夜陪在我身边,和我一起承受了刻骨的丧父之痛。举殡之日,又和我们一道,将父亲一路护送上山,入土为安。

父亲发生车祸时所乘坐的电单车,正是我平常用来招徕保险客户的唯一交通工具,事发后早已毁不成形。义父见我没了交通工具,拉来了他刚刚在两个星期前才买回来的电单车,替我解决了这个燃眉之急。当年潦倒的我,一用就是九个月,直到我存够了头期钱,拉回一辆二手旧车之后,才把那辆形同旧车的电单车,交还给义父。

记得有一回,我那不争气的肠胃再度严重发炎,呕尽酸水,疼痛难忍,家人和几位朋友都没了主意。义父得知消息之后,漏夜将我送往一百多公里外的专科医院。事后得知,又是义父为我付费办好住院手续,每日往返探访,直到我痊愈出院。

义父就是这样,每每急我所急,在我面对困厄,陷入窘境时,像一阵及时雨,出现在我的面前,毫无怨言地伸出援手。

义父曾经告诉我,他是上世纪五十年代赴星求学的中学生。就像那个时代的华校生那样,他至今仍然保持了一种非常朴素的中华民族文化情感。尤其令我深深折服的是,他竟然能够把一本亲手抄写的歌书,用心地保留了超过半个世纪,我是第一个得以过目的人。从那一首首溢满时代风貌和爱国情怀的歌名,整齐和端正的字迹里,可以窥见那个时代中学生的特殊风采。也许正因为有着这种一脉相承的共同记忆,义父和我这个后来的华文独中生之间,才有着更多的共同语言吧。

在我们相处的日子里,我们可以一同读书剪报,一起分享《亚洲周刊》,一块儿磨墨挥春,一同登台高歌,我们唱了久违的《创造》和《春天里》,唱了心胸开朗的《蓝天白云》和《卡拉东之歌》,共同的追求和爱好,把我们俩父子的心儿,拉得更近,贴得更亲,义父的脸上,再次漾起了青春之光。

除此之外,义父最喜欢做的一件事,就是回到祖籍家乡探亲。自从第一次踏上北方那块热土以来,他已先后十次回到祖乡祭祖探亲,带头发起修祠建校的计划,并且还乐此不疲的告诉我说,有生之年他还会再度前往探访。

这些年来,我也陪着义父前后多次前往中国各地旅游,倘佯在充满历史和文化氛围的山水之间。也正是在一次同游南京的时候,孕育并且催生了一个世纪的约定,同时改变了我和义父往后的身份。

下榻南京的那个夜晚,我们坐在沙发上休息。柔和的灯光下,满头白发的义父,好像在沉思着一些什麽。忽然间,想起白天里几位团友的调侃:「你们两个人真像是一对感情深笃的父子啊!」我心头一热,往事历历在目,思潮翻滚。一个直觉告诉我:是时候了!

怀着一颗赤子之心,我对沉思中的义父说:「我总是觉得,这一次我好像是带着我的父亲出国旅游,心里有一种说不出来的温暖。」向来沉默不善表达的义父,抬起头望着我,轻声地回问道:
「你说呢?」

好一个「你说呢?」
回国以后,就在那一年的中秋节,我和太太带着两个孩子,在义父和婶婶的带领下,拈香叩拜,交换信物,正式确立了我们的父子关系。

日子,在我们彼此互相关爱的分分秒秒中飞逝而去,义父头上的白发又掉落了许多。在这些风雨如晦的日子里,义父开始风雨不改的在做着一件事情,每晚都约同五六位老朋友,来到一座清静怡人的小型公园,在一张石桌和几张石椅的陪伴下,经营起他的乐龄茶站。

顾名思义,这是一个提供老朋友聚会品茶的小天地,没有固定的话题,也无需特别的邀约,晚上时间一到,义父便会操起茶具,带上一些品茶的小食,前往茶站开始他的泡茶和叙谈时间。茶友们还订阅了一份晚报,海阔天空的在一起品茗,一杯在手,笑谈古今事,时间一到,各自回家。这种品茶的日子,已经坚持了八个年头。义父是这样来形容他和茶友们的聚会的,那就是:相见亦无事,不来忽忆君。

后来,义父和他的茶友们的乐龄茶站,还被图文并茂的介绍到报章上,一时成为佳话。

乐观开朗的义父也没有亏待了小公园。瞧他,每隔一段时间,就会背上药水泵,兀自为公园清除杂草,修剪花木。村委会的负责人于心不安,多次要发出工银给他,义父笑着推说:「一点小事儿,不足挂齿,就让我充当这里的义务园丁吧!」

义父的这一善举,赢得了村委会和朋友们的衷心称许,却让我发现了一颗纯洁得像水晶一般的美丽心灵。

直到此刻,我才恍然彻悟:也许,作为一个人,尤其是当我们来到白发飘霜的时候,才能真正地懂得生活,懂得真情,懂得付出,懂得生之喜悦,懂得生之弥贵。

虽说,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还。
虽说,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
不复还的,只不过是悠悠的岁月,而沉淀的,将是一趟峥嵘的人生。
暮成雪的,只不过是斑斑的银丝,而留下的,将是一座仰止的高山。

一个黄昏,我和义父狩猎归来,站在高坡上放眼了望,天边,正飞着一片彤云。

我不由地诵念起李商隐的诗句:「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
义父听了却回话说:「你去问问这一片晚霞,夕阳是否一定要如此的哀伤?」
我默然地站着,莫名所指。
沉思半刻,义父接着说:「你听过另外一句诗吗?是这样的-

但得夕阳无限好,何必惆怅近黄昏。

夕阳当然知道,它是宇宙天地间的落日余晖,所以它才要把所有的爱,凝聚成最真的深情,放射出它最后的采光,献给人间一抹尽染天边的晚霞!你懂吗?」

你懂吗?
我站在义父的身旁,内心被强烈的震撼着。


初稿于2004年12月21日冬至
定稿于2004年12月28日黎明
这条路走对了!
――欢呼文化馆和藏书阁的成立

居銮客家公会精心策划,耗资筹办的「文化馆」和「藏书阁」,终于在一片殷殷期待声中诞生了!从此,山城居銮又多了一处推广高雅文化和人文气息的重镇,为新时期的乡团发展,开创了一条与时代并进,重新定位的新路,也给日益边缘化的宗乡会馆活动,注入一种清新的气息。好得很!

大马华社常自诩我们保存了完整的华文教育,优秀的中华文化和传统价值观,并拥有设备齐全,堂皇林立的会馆建筑。我们的确有理由为此感到自豪。然而,关心华社未来的大智大勇们,也发现了我们的严峻挑战,那就是我们很难吸引到会员,尤其是今天的年轻人参与宗乡会馆所主办的活动。在许多第三第四代华社子弟当中,甚至把宗乡会馆视为老人和乐龄人士的聚会场所,敬而远之,此其一;与此同时,长久以来我们宗乡会馆所主办的活动,来去都是春秋两祭,学业奖励金,年度会庆和卡拉OK,年年重复,了无新意 。平心而言,这些活动也有其一定的积极意义,应该继续进行。我们尤其希望,具有远见的领导人应该登高望远,在坚持扮演好传统角色之外,跳出旧有格局,开展更多高层次的文化建设,和普及性的思想革新活动,在会馆设立文化馆,读书会和图书馆,推广阅读风气和终身学习讲座等,就是一种惠益会员,影响深远的活动之一。

现在,居銮客家公会的领导和诸理事们,已经把这个倡议变成事实了。我们希望,今后有更多的会员和山城居民,好好珍惜和善用这项创举和便利,在繁忙的生活之馀,牵着孩子的小手,结伴走进文化馆,图书馆,主动接受优雅文化的熏陶,浸淫在自我提升的氛围当中,不仅能让我们的传统文化代代相传,更能协助提升大马华社的总体素质。

我相信,这样的一天一定会到来 ,而那些高瞻远瞩的先驱者和领导们,以及他们今天所做的一切,将永远铭记在人们心中。

后记:本文曾刊于2006年7月份的居銮客家公会《客家会讯》。
南方瞭望
终身学习,人人有份!
--从博士开讲谈起


聆听一位学有专长的博士演讲,已是乐事一件,倘能在同一时间,同一地点聆听四位博士同时开讲,就是人生难得几回有的赏心乐事了.这样的好事,让久居山城的居銮市民给碰上了.

2005年1月22日,堪称大马华社人文四宝的郑良树,林水豪,何启良,何国忠四位博士相约齐集銮中,引爆了一场充满人文芬芳和思考情怀的讲座.如此严肃的人文专题,却也吸引了三百多名可尊敬的
听众,把銮中五楼多媒体讲堂都挤满了,难怪从首都前来主持开幕的马华总会长黄家定也要在其演
词中,列举了一大批毕业自銮中,而且扬名海内外的人文专才的名字,盛赞銮中是我国华社名副其实的人文重镇了.

郑良树博士谈的是汉字起源和甲骨文,凭借其渊博的知识和引经据典的《说书》,不时引出爆笑.林水豪的《诗歌与政治》,何启良的《马来西亚华人的历史反思》,都引起了听众的极大关注;被称为居銮之子的何国忠则在较后的《文化历史社会纵横答问》的环节中,以穿针引线的方式,分享了他个人的研究心得.

这场博士开讲是马华总会自去年十月八日正式启动终身学习列车以来,在吉隆坡以外的首场人文讲座.综观黄总会长的演词,深知他对此运动极度真诚,并做足功课,频频呼吁党内同僚虚心学习,尊孔学儒,大有「半部论语治天下」之概,近日的「官品和人品」理论,更教许多人激赏不已.

作为主要的大马华基政党,马华在站稳岗位维护政经文教等重大课题之馀,于此时此刻推动这场知易行难的终身学习运动,是必要且切合时宜的,各界与其担心和怀疑它是否会雷声大雨点小或半途夭折,倒不如扪心自问,能否对这项立意深远的学习运动,给于最大热诚的支持和参与.

事实上,倡导终身学习的概念,早就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于20世纪70年代启动,包括美日欧在内的各先进国家,早已深具前瞻性地订立了各种终身学习振兴法,鼓励全民学习进修,迈向学习型社会,在新世纪的全球竞赛中再领风骚.

当代管理学大师彼得杜拉克在其著作《下一个社会》中曾预言说:「新的社会是一个知识型社会,知识将成为主要的资源,知识工作者将会成为主要的劳动力.现在的知识很快就落伍了,知识工作者必须订期回到学校和课堂,并在整个工作生涯中持续进修,与时并进.

说实在的,我们都知道口袋里的货币和有形财产会贬值,却很少人知道我们十年寒窗苦学回来的知识甚至是谋生技能,竟会在某一天清晨醒来全部折旧和过时,我们曾经引以为荣和赖以生存的优势早已不再;与此同时,我们却猛然发觉,有更多的人,更多的社群和国家,早已越过我们踟蹰颟顸的身影,傲立在我们的前头了!有什麽法子呢?人家早已踏上终身学习的列车,呼啸而去,而我们仍在相信:昨天的太阳能够晒乾今天的衣服.

诚然,这场由马华总会大力推动,媒体落力配合造势的终身学习运动,绝不是邀请几位博士到处奔走,办多几场讲座就能立刻见效,改善族群素质,大功告成的.黄总会长说得好,终身学习的目标,在于唤起全民的醒觉,通过具体计划,使其成为全民的终身承诺及生活习惯.

自强不息的华社,来自自强不息的个人,来自终身学习的你我.
久经考验的我国华社,能否再次漂亮出击,此其时也!
放眼世界,犹太民族在两千多年的痛苦流徙中坚韧不拔,在希魔的法西斯种族灭绝大屠杀中没有消失,不但重建了自己的家园,而且诞生了诸如马克思,爱因斯坦,索罗斯,格林斯潘这样的思想家,科学家和经济学家,靠得不就是一种忠于民族的感情和终身学习的优良传统吗?我们一定能够做得比别人更好,因为我们是一个「海纳百川,有容乃大」的民族.

问题是:当终身学习列车开到你的面前时,你愿意买票上车吗?

后记:本文曾刊于2005年2月星洲日报《大柔佛:南方瞭望》栏目。
南方漫步
莫愁前路无知己
――向梦植南方的十四君子致意

都说文化工作是一条寂寞而又孤独的道路,尤其是在人人都讲究财富至上,追求物质欲望的今天,能够排除各种世俗的诱惑,坚持文化的理想并且做出成绩的文化工作者,不但是我们社会的骄傲,更应获得由衷的掌声。

就说这本新近面世的《梦植南方》吧!它虽然只是不及两百页的一本小书,但我总觉得它是那麽厚重。我捧着的明明是一个个令人崇敬的灵魂,一颗颗炽热跳动的赤心。这是多麽可贵的十四君子啊!

从我们大家敬爱的已故华教工作者黄复生和大马相声之父姚新光,到目前仍在挽手奋战的文化创意高手陈再藩,音乐家陈徽崇,舞蹈家陈清水,画家李海萍,书法家杨福贻,曾河中,郑天炳,马华作家马仑,马汉,时事健笔吕少雄,地方研究者吴华,以及年轻的历史学者安焕然,几乎涵盖了文化工作的方方面面,俨然是一幅大马华社文化建设的画卷,读后令人心潮澎湃,不胜嘘稀。

两位年轻的作者,怀着对文化前辈的敬仰之心,通过精简的文字向我们铺陈了这些文化工作者的心路历程,以及一路走来步步维艰的煎熬,既有文化工作的神圣感召,也让人体会到此时次地文化工作者的百般不易。

除了安焕然属于后起的年青才俊之外,其他的文化工作者都已是白发鬓鬓的中老年了,不禁令人担忧,后来人的队伍是否将会继续汇集而来呢?文化的熊熊火炬,是否能够继续照亮我们的夜空呢?

想想我们也许无需那麽悲观,除了闪烁在南方边城的点点星光以外,我们的文化传薪者和拥护者,不也在各个适当的场合和时间,凭借着各自的使命感,遥相呼应地奋战着吗?知识份子永远都是社会的良心,学者更是社会的眼睛,他们也许只是少数,却是极具关键的少数,人类历史的发展不也常常记载了这些关键少数的身影和奉献吗?

过去我们常用默默奉献来形容文化工作者的努力,今天我们的文化工作者早已走进群众,生活在群众当中,和群众有着共同的感受和渴望。他们是入世的参与者,应该可以更积极地融入华社,结合我们那数千个完善的馆场,呈献更多的类似「南方关注」「南方沙龙」南方论坛」「南方走廊」等等宣扬文化和历史的活动,我们无需担忧听众的多寡,因为文化工作者就好像是强力的磁铁,总会把真正的知音和传薪者,聚集在身边。就像那位在海边抛海星的年轻人一样,好人,是不会寂寞的。

已故中国徒步旅行家余纯顺先生曾说:「世界上凡是值得一做的事情,都应该有人去做。」因此他用了八年的时间,用他强健的双腿和惊人的意志力,丈量了祖国的山山水水,几乎走完整个中国,虽然最后魂断沙漠,壮志未酬,却留下了一句名言:「天空不留痕迹,鸟儿确已飞过。」

但是,对于我们今天仍在披肝沥胆,不亢不卑地从事着文化传承工作的人们,我们却要发自内心地说:「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总会有那麽一天,人们在繁忙的生活之馀,在华灯初上的夜晚,不再是流连霓虹彩灯和街头酒肆,而是有更多的人,结伴走进音乐厅,文化馆,聆听一场场知性的文化讲座,观赏一出出感人的历史舞剧;总有那麽一天,当人们仰望那一座座文化的丰碑时,都会在心中,记下那些先驱和工作者的名字。

稿于2005年7月18日星期一
刊于2005年7月24日南洋商报《柔佛增版:开门见山》栏目。

南方瞭望
满城芬芳满城香
――请为德教会紫銮阁鼓掌


到访过蝙蝠山城居銮的朋友都知道,这里有一所名闻遐尔的民办华文独中――居銮中华中学,它是与新山宽柔中学,吉隆坡中华中学同享盛誉的全国三所著名华文独中之一。

除此之外,这儿更有一座令山城华社倍感自豪的地标性建筑,一座汇集了传统中国宫殿和山水园林艺术风格的建筑物,它的名字就叫做德教会紫銮阁。每当有外地亲友到访时,我们总会带着几分自豪,引领他们参观这两个景点。无它,因为这是山城华社几经艰辛,堪称全城参与,齐心浇灌的两朵奇葩。

座落在被居銮人称为母亲河――居銮河畔的德教会紫銮阁,除了以它金碧辉煌和古色古香的外观,赢得人们的赞叹之外,更以它蕴含和宣扬的丰富文化内涵,上升为一座具有浓厚人文情怀的重点建筑,远远地超越了一座普通庙宇建筑的框框。

根据手头上的资料,展现在我们眼前的紫銮阁,至少拥有以下几项令人称颂的建设和活动:一,美仑美奂,雕梁画栋的建筑设计;二,小桥石径伴着凉亭假山的山水园林;三,绿意盎然,巧夺天工的百株盆栽;四,匠心独运,满园香气的草药圃;五,济世为怀,爱心满满的赠医施药部;六,救危扶贫,体恤民困的洗肾中心;七,环境清幽,颇具规模的华文图书馆;八,风雨不改,每天送饭送菜的老人院膳食组;九,全场冷气设备,可供大型演出和千人集会的大礼堂;以及第十,场地空阔,方便肃穆的殡仪馆。

此外,那一幅幅镌刻在大殿柱梁和八角亭柱的对联警句,那一座座雕工上乘的艺术精品,散发着中文书法艺术气息的《仰德楼》《修心桥》《立德桥》《观心亭》等等,无一不在娓娓细述着中华文化的博大和精深之美,让人置身其间,有一种怡然自得,淡泊宁静的醉心享受。

对于这样一个集合了民间力量和智慧的天地,山城的人们自然懂得珍之爱之并享用之。你瞧:喜上眉梢的对对新人在此留下翩翩倩影,银发满头的乐龄老伴在此携手漫步夕阳,华灯初上,老友新知相约在此品茗叙旧,一茶在手,笑谈古今事。每逢节庆,张灯结彩,夜晚时分,灯火灿烂,犹如山城的一颗夜明珠。这样的好景致,这样的好心情,是否为许多现代人久违了呢?那麽,欢迎你走进山城紫銮阁的这一片清心静地,我们会以满眼绿意和清凉水声迎接你。

尤其令人感佩的是,这里有一批无怨无悔的园林美化义工,定期为花草盆栽修剪施肥,年复一年,不但美化了园林花木,美化了一己的心胸,更以他们无私的行为,向人们传扬了宝贵的环保讯息。多年来的默默付出,却也没有白费,由这些义工们所经营的山水园林,便曾经三次夺得全柔和全国非回教庙宇组园林艺术设计的冠军殊荣。

因为有了紫銮阁,蝙蝠城平添了几许人文的气息,山城的人民也变得更有人情味儿,端的是:满城芬芳满城香。

走笔至此,我们实应给紫銮阁这样的民间组织大力鼓掌,并希望他们继续加油。联想起遍布我国大小城镇的数千个华团,大多数都拥有宽敞堂皇的硬体建筑,却鲜有进行提升族群文化和社会关怀的活动;最近,多位有识之士批评各地组织,一窝蜂争办卡拉OK歌唱赛的风气,便是一种有益的诤言。真希望有更多的华团,向紫銮阁这样的民间组织看齐,为我们的社会注入多一些清新的文化活动,关怀弱势群体,协助提升华社的总体文化修养和建设,进而赢得更多的尊敬,迈向一个全方位成熟与进步的民族,此其时也。

朋友,当你下一次到访蝙蝠山城时,请别忙着匆匆离去,预留一些时间,走进居銮河畔的紫銮阁,看一看这里的盎然绿意,听一听这里的淙淙水声,呼吸一下这里的人文空气,说不准你还能找回内心久违了的呼唤呢!

后记:本文曾刊于2004年12月12日星洲日报《大柔佛:南方瞭望》栏目。
南方了望
乡音,我心中的歌!
--《乡土乡音文化之夜》观后感


都说:一方水土养活一方人,一方山水孕育一方歌。有山有水的地方,就会有人的踪迹,甜蜜的炊烟,美丽的故事,以及动人的歌。

回望历史,我们伟大而勤劳的祖先,当年怀抱梦想,漂洋过海,来到这个蕉风椰雨的热带岛国。他们流汗挥锄,开芭筑路,一路风霜一路歌。正所谓:「日久他乡是故乡」!他们在这片土地生儿育女,兴校建庙,最后,也终老和长眠于此。

今天的我们,不论是土生的第二代,第三代还是第四代,我们早已把这常年是夏的土地当成自己的家园。我们在这里出生长大,接受教育,我们爱这里的青山绿水,爱这里的风土人情,我们的心中有歌要唱,有情要抒,我们理应有属于自己的新的乡音。

2005年1月2日夜晚,明吉摩河畔的德教会大礼堂,破题儿第一遭飘出了一曲曲动人的歌乐,而且是散发着浓浓乡土气息的本土创作歌曲,令人耳目一新,倍感亲切,也让那一颗颗因为世纪大海啸而紧绷的心儿,得到一丝儿抚慰。

默默耕耘的马华诗人和词曲创作人,我的好朋友叶达雄先生,把他多年来对家乡山水的深情和爱恋,化成了一首首优美动人的歌曲,并且征得多位同样热爱乡土乡音的歌手们合作,为山城的父老兄弟和朋友们,呈献了一台令人落泪和怀念的晚会。

晚会节目可谓雅俗共赏,狮艺,舞蹈,合唱,太极,共冶一炉,其中最令人激赏和难忘的,是两组特别安排的乡土歌曲和难得欣赏到的文艺歌曲演唱,后者更是由新近获得全国艺术歌曲比赛大奖的几位本地年轻歌唱家担任演出,让山城居民见证了这些「同饮一江水」的新一代儿女的风采。

晚会一共演唱了八首本土原创歌曲,除了一首《卡拉东之歌》早已被许多歌手传唱至海内外,其余七首都是第一次在舞台上亮声。计有:《乡山恋歌》《割胶姑娘》《歌颂南芭山》《胶山恋情》《渔乡之歌》《我要把你找寻》以及《悠悠銮河水》。(注:《我要把你找寻》是何企辉老师所作。)

这些原汁原味的创作歌曲,表达了人们对胶山和棕林的难舍深情,唱出了邦咯岛的渔乡风情,以及那种历久弥新的,对于童年故乡的眷恋。

在《胶山恋情》里,作者这样唱道:美丽的胶林/你是我们建国的基业/经济的支柱/也是我们飞向繁荣的翅膀/,歌颂了橡胶业渐渐被人遗忘的功绩。紧接着,歌曲又把我们带到了那些与胶林相依为命的年月:胶林妈妈呀/你曾为我阻挡过风暴/陪我渡过不安的黑夜/直到灿烂的天明/。曾经在胶林里生活,从五十年代走过来的人,应该能够随着这首恋歌的旋律,寻回那些苦涩岁月的记忆。

在《悠悠銮河水》里,作者用最深情的语言,描绘了童年时代流过家乡陶沙庄的母亲河。如今,在/两岸菜畦漫清香/水爱庄来庄爱水/的怀抱里长大的新一代,却早已和他们父母流汗躺下的家乡渐行渐远了。这种令人忧心的变化,牵动了作者从内心发出声声叮咛:河畔的誓言要牢记/盼你学成早回乡/。

纵观晚会现场,以中老年朋友居多,令人不禁感叹:在西风东渐,科技泛滥的今日,我们的许多第三和第四代的朋友们,往往在羽翼丰满之后,渐渐忘了自己的来时路,甚至反过来看不起父辈们的努力和付出,鄙视自己的文化和传统,一头栽进那些由重金属拼揍起来的「文化」和「音乐」氛围中,更甭说会拥抱乡土,走进乡音了。这种愈来愈明显的「文化代沟」,实应得到大家的重视才是。

面对地球村时代的来临,我们无意抗拒全球化,更没有鄙视科技和交流,人们应该思考和努力的方向,是如何在全球化大潮中保存自己的特色,在科技无远弗及的包围下,保留一片清新的心灵家园。

乡音,永远是我们心中的歌!任何时刻,都不能让它在我们心中褪色。
希望有更多的人,热情拥抱这一方热土,有更多的新一代,走进这一片乡音,让生我育我的乡土永远芬芳,让最亲最美的乡音传唱不绝。

后记:完稿于2005年1月13日,刊于2005年1月星洲日报《大柔佛:南方瞭望》栏目。
韩窗外望
全球化是人类文明的新长征

在全球化开放的大潮里,每一种文明都无可避免地,要向来自四面八方的文明敞开大门,不仅迎来了各自文明中先进和有益的营养,也承载了各自文明中负面和消极的糟粕。

就植根于亚洲大地的东方文明而言,这场方兴未艾的全球化大潮,已经意味着较发达的西方强势文明的步步进逼。东方诸国不但打开国门,放开视野,学习西方的科技民主和自由传统,也同时引进了强调个人主义,追求快熟文化,以及重金属音乐的视听世界,致令我们固有的生活方式和道德伦理,面临一波波的震撼,某些领域和堡垒,早已被攻破甚至沦陷,在年轻一代的思想感情和文化认知上,大有西方压倒东方,学了科技丢了文化的危机。

环视我们现今的世界,日益失控的国际恐怖主义势力,以及与之相应的国际反恐打恐活动,正在愈演愈烈,并且向着两个极端恶性滑落。这种令人担忧的态势,不正是妄自膨胀的单边主义大棒,和陷入绝望迷思的伊斯兰文明畸形纠缠下的悲剧产物吗?人们必须探讨的是,全球化是否只能够意味着强权压倒弱势,科技取代文化,功利战胜道德,文明让位野蛮这样一条狭窄的单行道?

非也!如果我们从高处俯瞰人类文明,从历史进程探索全球化,它应该是一个无比璀灿和美丽的共同愿景,是推进人类文明进程,构建人类未来美好生活的新长征。在这场持续进行的全球化洗礼中,我们赖于生存了几千年的东方文明价值观和指导思想,正是足于敲醒那些盲目追求物质和私欲脑袋的晨钟暮鼓,是让科技走向人性,让心灵回归自然,让世界重返和谐的清音和甘霖。

诚然,东方文明这一路走来,时有跌跌撞撞,却也不亢不卑,本应具有这样的恢宏气魄,拥有这样的海阔胸襟。

真正的全球化,应该是各种人类文明,在一个公平交流和自由整合的氛围中,碰撞出崭新人类文明火花的大好契机,是人类回馈地球母亲的共同事业。在这一基点上,闪耀着人性光辉,保有着深厚底蕴的东方文明,没有理由缺席,更不应该受到忽视。它绝对可以,而且应该,对全球化新一轮的文明大整合,作出贡献。

惟其如此,我们方能预见:人类未来文明的灿灿朝阳,将以更加成熟的理性光芒,划破黎明的地平线,喷薄而出,更是我们今天热情拥抱全球化滥觞的道德基础。

稿于《 2005。10。19》
刊于2005年10月24日星洲日报《言路》栏目。
南方漫步
历史教育是一种必需
――不懂历史的民族没有未来

以南方学院郑良树博士和安焕然讲师为首的一个小组,紧接柔佛州潮人文化的史料研究之后,目前正在风尘仆仆的进行着柔佛州客家人史料的田野调查和整理工作,作为一位客家人的后裔,我在心里深深的感动和崇敬。

近年来,出于一种强烈的民族和历史使命感,大马华社开始有组织和系统性地整理和收集华族在这个国土上的血泪奋斗史和贡献。由林水豪博士担任总主编,华社研究中心出版的一套三本《马来西亚华人历史与人物:政治,文化,和儒商篇》就是这方面研究的丰硕成果。与此同时,曾经掀起波澜的陈平回忆录《我方的历史》,也在某个层面上填补了一个时代的历史空白。这些历史文献的公开面世和出版,当然还得归功于目前渐趋开放的国际国内大环境,不仅满足了人们对于历史真相的追求,同时也向人们提出了一个必须正视历史教育的课题。

有一位时评作者曾撰文慨叹:在当今许多第三第四代青少年之中,完全不知道有陈平这个人的存在,也不明白所谓「移民新村」的历史渊源,尽管他们曾经在这些新村里出生和长大,更罔论去关心或探讨父辈们在日治时期和英殖民地统治下的艰难生活了。如此推论下去,有朝一日,我们的新一代朋友不知道叶亚来是开辟吉隆坡的功臣,也就不足为奇了。事实上,不正是有人处心积虑地要阉割这一段历史吗?

审视我们今天的新新人类,他们是何等幸运的赶上了科技和网络时代。排山倒海而来的讯息,丰富多彩的物质生活,花花世界的缤纷诱惑,使他们当中的许多人变成了这样的典型:「对未来充满幻想,对过去一无所知,对现在得过且过。」真教人看在眼里,痛在心里!

仔细想来,我们又不忍心过于苛责今天的孩子们。请翻阅他们手中的历史教科书吧!远的不说,就以日军侵马以及我们独立建国前后的那一段历史为例,在那些特定史家的治史框框下撰写出来的教材,要不是对某些历史事件的大是大非含糊混淆,就是对当时的历史真相进行严重的亵渎,违反了「把历史事实摆在阳光下接受检验」的法则。试问,我们又怎能期望在此框架下教育出具有正确历史观的下一代呢?

此外,研读历史除了能增加知识,培养洞察力之外,更是建立民族自豪感和爱国情怀的最佳途径。历经沧桑的犹太人能够在亡国两千年后复国,越南人能够打败财力和军力比他们强上几百倍的法国和美国,不也是这种血浓于水的民族凝聚力,以及同仇敌忾的爱国精神有以致之吗?

英国著名史家汤恩比曾说过:「历史通过名人的生活,宣扬了人性的至善美德,并为我们提供了如何做人的智慧。」展读浩繁的历史画卷,在人类的历史长河里,闪烁着多少品德高尚,风范磊落的传世名人,他们的嘉言懿行和峥嵘一生,足可成为我们修身养性和做人方向的明灯。今天我们身边的许多中年朋友,以及华社的中坚份子,不就是听着孔融让梨的故事,唱着岳飞的《满江红》成长起来的吗?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那一个孩子的梦中不曾留下正义和英雄的化身!

没有历史的民族是浅薄的,不懂历史的民族是没有前途的!

现在,我们有了严谨的治史专家,出版了属于我们自己的史书,还原了历史的本来面目,我们还得要有人去阅读,去传播;华社更应多主办一些具有历史含金量的人文讲座会,展览会,以历史和文化为主题的动态旅游等活动,尤其是引导我们的年轻一代走进历史,拥抱历史。我们除了做到陈再藩先生所说的「牵着孩子的小手过节」之外,还应该进一步「引导孩子的眼睛回望历史」啊!

初稿于2005年4月4日,修稿于2005年7月10日。
刊于2005年7月星洲日报《大柔佛:南方瞭望》栏目。
南方瞭望
又见挥春墨香飘
――喜看挥春活动遍地开花

又见挥春。
又见红彤彤的春意。

近年来,我国华社在庆祝一年一度的新春佳节之际,都不会忘记主办各种各样的挥春活动。君不见,从南到北,大城小镇,各具规模,遍地开花:有百人齐挥春,全校齐挥春,甚至是全国性的千人大挥春,人们把心中的美好祝愿,倾注在红彤彤的墨香之中,不但挥出了浓浓的春意,更为我们的传统节庆,注入了一层高雅的文化内涵,成为大马华社庆祝春节的重点活动和人文景观之一。

作为马来西亚华人,我为此深感自豪。可不是吗?我们虽然远离中华文化的发源地,漂洋过海成了海外华人,但是我们对于继承,学习和发扬中华文化的热忱,以及我们为此而前仆后继所付出的努力,足可称得上是全球华人社会的典范;举凡中华美食,武术绝艺,舞龙舞狮,乃至传统服饰,琴棋书画,舞蹈相声,以及各种节庆的仪式,我们都是不分老幼的全情投入,比起中港台澳两岸四地的中国人,也不遑多让。大马华人,是世界上最具中华文化色彩的海外华人社群。

挥春,就是在新春佳节期间,用毛笔沾上墨香,在一张张红彤彤的纸上,尽情的挥毫,把人们心中对于春天的赞美,对未来生活的期盼,对好日子的渴望,一一地倾注在那一点一捺,一撇一勾的方块字之中。

你瞧:一句「天增岁月人增寿,春满乾坤福满门」,是那麽贴切地表达了人们对添福增寿的普遍心理。一句「竹报平安梅报岁,人争志气鸟争春」,又是那麽深刻地揭示了人们奋发向上,新春立志的内心世界。

与此同时,当我们在浏览挥春作品的当儿,更可欣赏到各种流花纷呈的中文书法艺术之美,不论是端正的楷书,飘逸的行书,委婉的隶书,豪放的草书,还是清丽的小篆,都能让我们在赏心悦目之馀,细细品味方块字的奥妙和毛笔书法的神韵。所谓意在笔先,情在字中是也。

挥春的另一层意义,是引领我们一步步地走进春联的传统文化当中。从那一幅幅对仗工整,平仄规范的春联当中,又可让我们进一步认识和了解对联的创作格式,再一次沉醉在美好的艺术享受之中。

令人鼓舞的是,今天当你走进各种挥春活动的现场时,你会惊喜地发现,在那些聚精会神,尽情挥毫的参与者之中,固然不乏令人尊敬和白发飘霜的乐龄长者,更有不少意气风发的年轻朋友以及在籍的中小学生。这种现象足以说明,作为中华文化精髓之一的毛笔书法艺术,并没有在大马华社失传,也没有被忙碌的现代人遗忘,它正在遍地开花,后继有人呢!

请听一位精神瞿铄的乐龄参与者的心声:我每年都会参加挥春活动,目的不在于比赛,而是志在挥毫。每当我提笔挥写春联时,心中就会溢满了生命的喜悦,充满希望的一年又开始了,我要透过手中的管笔,挥出心中的快乐,让生命的春天长驻我心。

这位前辈说得多好啊!来年,让我们六百万华人同胞,齐齐提起手中的毛笔,在家里,在学校,在办公室,在大礼堂,带领全家大小,师生员工,来一个全马华人大挥春吧!让浓浓的春意,贯串整个新春佳节,让奋发的意志,填满我们的心田。

朋友,今年你挥春了吗?

稿于2005年2月21日夜
刊于2005年2月27日星洲日报《大柔佛:南方瞭望》栏目。


南方瞭望
唱起母校的歌
―献给默默奉献的华校校友

这些年来,通过华文报章的真情报导,提起新山宽柔校友的爱校护校精神,我们总会竖起大拇指,衷心称羡。从每年的五一八宽柔校庆,到古来分校启航万人宴的沸腾之夜,让我们看到了华校毕业生饮水思源,回馈母校的可贵精神。这 种感人肺腑,催人奋发的精神,实难在其他语文源流学校的毕业生中找到。

放眼了望,懂得饮水思源,回馈母校培育之恩的华校校友,何止一二。君不见,从南到北,由华小到独中,在每一年的校庆或学校筹款运动中,绝对少不了校友们健朗的身影和贡献。可以说,这是大马华文教育独具一格的人文思想传统,是远较其它语文源流教育成功的标志之一。

就以全柔八间华文独中的校友而言,除了经常见报的宽柔人之外,我们还有成千上万同样令人尊敬的銮中人,华中人,中化人,培群人,培华人,永中人,以及龙中人,这些由独中摇篮教育出来的好儿女,都在各自不同的的岗位上,或选择默默奉献,或积极参与校董会,成为独中教育大业的中流砥柱,他们的奉献精神,同样令人感动。

在这些活跃的校友队伍中,来自居銮中华中学的校友们,就是一支让华社感到安慰和激赏的生力军。资料显示,早在上世纪七十年代下叶,銮中校友会便曾首创主办了全国独中华国英三语演讲比赛,以及随后登场的全柔独中华语辩论比赛,开启了东西马独中在籍学生进行学术交流和观摩的先河,起了良好的带头作用,致使这两项赛会得以年复一年的延续至今,发扬光大。

进入八十年代以来,这群永不安分的銮中校友继续秉承回馈母校的精神,由第四届毕业校友首开先例,接办母校两年一度的校庆运动会,非但负起全部运动会经费,更捐赠了一座宏伟的校门牌坊和啦啦队看台等,从而带动了往后的每一届毕业校友,轮值接办这项赛会。校友们南下北上,筹款联络,莫不为这项一生中仅此一次的回馈和接办任务而奔走相告,雀跃万分。于是乎,赛会一年比一年更为成功。为了不让后来的校友等得太久,这群充满干劲和理想主义的校友们,又在近年倡议把每两年轮值一次的回馈活动,改为每年一次,并以运动会和娱乐市筹款运动交替举行;这样一来,校友们便无需等到银发飘霜才有机会轮值接办,诚属用心良苦之极也。

这一桩由毕业校友轮值承担主办经费的回馈活动,不仅大大地减轻了母校当局的经济负担,更让毕业后各奔东西的昔日同窗得以再续前缘,互通讯息,真正体现了华校校友守望相助,同舟共济,一日同窗,一世同行的宝贵传统。

令人感动的好事接踵而来。进入二十一世纪以后,銮中校友们在这两项活动的基础上,发起了另一项温馨的谢师宴,乘着每年一度的校庆活动,诚邀当年的师长回校共聚,不论师长们散居何方,只要能联络上的就一概请到谢师宴现场,重续师生情缘。席间,师生把杯畅饮,怀想当年的风流倜傥和书生意气,校友们更不忘赠送纪念品,表演节目。古稀鹤发的师长纷纷上台分享和勉励,喜看当年的乳燕初羽,如今都已展翅高飞,怎不令这些两鬓霜花的师长们笑泪盈眶呢?有道是:春风化雨,师恩浩荡啊!

当我们为大马华社保存和发展了完整的华文教育而自豪时,更不应忘了这千万颗美丽的校友心灵,他们是我们华社培育出来的精品,是华教千秋大业的接班人和中流砥柱,是大马华社极其宝贵的资产,历史的画卷,将会留下他们健朗的英姿和令人怀念的事迹。

我们有幸在蕉风椰雨的国度里接受中华文化的熏陶,也都有自己的母校,不论它是小学,中学或大学,我们都曾在它的怀抱里接受启蒙,渡过青涩躁动的成长岁月。每当我们唱起那一支支母校的歌,就会想起母校的一草一木,想起同学的低颦浅笑,想起师长的谆谆教诲,想起护我育我的华社,以及袅袅远去的人间烟火。

唱起母校的歌,让我们再一次回望自己的来时路,感觉到自己肩膀上的责任。这首歌,应该让它常驻我心,来回地唱。

后记:完稿于2004年12月13日
刊于2004年12月20日星洲日报《大柔佛“南方瞭望》栏目。
南方瞭望
我见青山多妩媚
――侧记南芭山友的好人好事

提起南马第一高峰东甲金山,没有人不知道它的名字,尤其是当一部号称千万令吉制作费的《金山公主》面世以来,更令它的声名远播,家喻户晓。

但是,倘若问起那一座山最受欢迎,最多人攀登,最能走进人们的生活,那就非得提起镇守居銮的南芭山(Gunung Lambak)不可了。

或许有人会抗议,柔佛州境内群山起伏,巍峨迤逦,为何独挑南芭山?是的,除了金山和南芭山,我们还有美丽的埔莱山,布鲁木山,和彼咯山等,而南芭山海拔也不过五百一十公尺,凭什麽得此殊荣?各位看官请稍安勿躁,且听笔者娓娓道来。

首先,南芭山就像一位温柔慈爱的母亲,躺卧在明吉摩河畔的一片绿意之中,美丽的双峰就像丰满的双乳,哺育着生活在它身旁的儿女们。这里的居民亲切地称它为:我们的父母山!人们都爱它,亲它,为它付出深情。山城,也因它而得名。

天色微明,浓雾还笼罩着酣睡中的南芭山,深情的南芭山友,早已迫不及待地投进它的怀抱。不少人沿着盘根错节的登山泥径,攀上峰顶,迎接地平线上的第一道晨曦,更多的人则结伴来到半山的平台,在一块写上《欢迎登上南芭山》的告示牌下稍事休息,然后开开心心地拾步下山。此时的山脚下,早已是一派生气勃勃的热闹景象:太极扇,太极剑,十八式,韵律操,土风舞,各处一隅,翩翩起舞,偶尔还能见到手捧书本的晨读者。清新的空气,熟练的动作,轻快的脚步,人们在挥汗如雨的舒坦中,赢得了宝贵的健康和友谊。

傍晚时分,另一批登山爱好者来了。所不同的是,这一回,有更多的各族男女老中青少幼,他们像早晨的爱山一族那样,用汗水和脚力换来了健康。夕阳西下,倦鸟西飞,南芭山渐渐恢复了它的宁静。粗略统计,每天来到南芭山活动的人数,都在千人以上。

如果仅仅如此,南芭山远不能得到它今天的掌声。当然,它拥有一切热带雨林的特点:绿色乔木,清澈山泉,雨林苔藓,飞鸟走兽,也许再加上山不太高,又能给登山者带来一定的挑战和探险乐趣,这使得它早已成为登山爱好者以及学校户外活动的热点,甚至吸引了邻国新加坡的大专学府,把这里当成首选的登山大讲堂。

人们也许会问,每天都有那麽多来自远近的登山者,东跳西蹿,南芭山还能保住它的生态环境和本来面目吗?这就不得不提起本文意欲表扬的南芭山友,和他们十年如一日的好人好事了。

南芭山把上苍恩赐的雨林和绿肺给了它的儿女,它的儿女也把同样的爱心回馈给这座父母山。山城的居民,早已成立了一个名为居銮环保登山协会的组织,把环保和登山活动结合起来,呼吁全体登山爱好者,在登山的同时,负起爱山和护山的工作。今天,当你走进南芭山,随时可以见到手提垃圾袋的登山者,一边登山一边捡拾垃圾的动人景象,他们的无私行为,带动和影响了更多的南芭山友,一同加入这个自动自发的爱心之旅。对比某些躲在经济效益口号下,频频摧残南芭山的另类行径,南芭山友的护山之举,就显得更有警世作用,更应获得掌声了!

为了让南芭山更美更有人情味儿,南芭山友们也组织起来,出钱出力,一沙一砖地往山上运送材料,在峰顶处竖起了高达数丈的旗杆,在半山处修起了风雨亭,小水池和花圃。每逢国庆日,山上国旗飘扬,扬起了山友们的爱国心。农历新年期间,风雨亭所在的半山平台,大红灯笼高高挂,充满了浓浓春意,更有意思的是,山友们还把红彤彤的春联贴上了风雨亭。每逢星期日早晨,还有山友们提供的免费早餐让大家分享。真是:绿了青山,美了人心!装点此关山,今朝更好看。

有人说:山水有情,大地有爱。我们相信了。
孔子说:智者乐山,仁者乐水。我们做到了。
南宋爱国词人辛弃疾说: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
南芭山友却要说:我们所做的一切,只是付还给大地母亲的房租吧了!
有了这样的南芭山友,我们才能对南芭山说:祝你青山不老,永远妩媚!

稿于2004年12月15日星期三
刊于2004年12月27日星期日
森林中的皇宫
--失落的迷城


距离南非行政首都比勒陀利亚(PRETORIA)大约两小时车程的附近,有一座已开发超过二十年的城堡式酒店,叫做太阳城(THE SUN CITY),又名失落的迷城(THE LOST CITY).

当我们驱车进入这座充满诡秘气氛的太阳城欢迎拱门时,心中陡然升腾起一种到非洲黑森林寻幽探秘的感觉.尤其是当导游告诉我们,今晚将入住当今世界上最现代化又极富宫殿建筑风格的皇宫酒店(THE PALACE)时,我们已有一种急不及待的神圣心情了.

形容它为一座城堡,的确不为过.整个酒店区的四周,被广袤的非洲森林和草原围绕着,城堡式的建筑群中,包括了:THE PALACE,SUNCITY HOTEL,CASCADES HOTEL 和CABANAS HOTEL. 四间酒店的建筑风格,各有不同,却又浑然讲求统一,并以皇宫酒店为中心,酒店之间还有专用旅游车往返接送.

皇宫酒店以它慑人的气派,被八方旅客赞誉为森林中的皇宫;它是根据一个既神秘又瑰丽的非洲传奇故事为蓝本,加以设计和建造的.

话说在远古时代,有一支来自北非洲的游牧民族,集体南下,为了寻找一片在传说中被誉为快乐神圣的土地,献给他们尊敬的国王.他们来到了一处幽深的山谷,发现这里阳光满地,水草丰茂,气候温暖,水源清澈,林中百兽都不虞粮食,遂一致认定这里就是传说中的那片土地,决定留住下来,更在这里渡过了几个世代丰衣足食的生活.

在此期间,他们也建造了一座富丽堂皇的宫殿,报答这位带给子民们幸福日子的国王.在建造宫殿的过程中,巧匠们还设计了各种动物的雕像,在各个角落守护着这座城堡,并期待它能与日月同辉,万世长存.

和平幸福的日子就这样过了几个世纪.有一天,厄运却突然降临了.天空风云变色,大地山崩地裂,百兽们受到惊吓,都没命的逃往森林深处,尤其悲惨的是;坍塌崩裂的土地,也淹没了美丽的宫殿,湖泊和花园,一切美好的东西顷刻间化为乌有.森林中的皇宫从此沉寂了下来,而且一静就是好几个世纪,所有美好的一切,只能在一代又一代人的记忆和传说中出现.

过了多少个世纪,借助现代高科技,汇集了当今世界的一流建筑家,设计家和美学家,根据这个远古的传说,再现了当年的碧丽和辉煌,这就是我们今天看到的皇宫酒店建筑群了.

根据资料,这座再现的皇宫,完成于1992年12月,耗资8亿3千万南非兰特,折合2点8亿美元,雇佣了5千名员工,日夜兼程,以28个月的时间建成启用,其中85巴仙的内部装修材料,例如美丽的石头,木材和雕塑材料等,都是取自南非本地的出产.

酒店共有338间用道地木材特别设计建造的客房,匠心独运,旨在让所有入住的宾客,体验浓浓的非洲风情,还有四间被命名为非洲国王(AFRICAN KING SUITE)的豪华套房,每晚叫价马币一万三千五百令吉,令人咋舌.

这是一座能令你处处发出惊叹的酒店.无论你走到那一个角落,挣开双眼,都能看见一只只活泼奔跳,雕工精细的动物雕塑,还有许多组合式的雕塑群.当你掉转头时,冷不防,一头生猛的非洲雄狮就出现在你身旁,令你莞尔.

酒店正门,是一组在非洲草原上奔跑追逐的羚羊和猎豹的雕塑群,副门则是一座圆形的鹿角喷水池.入夜时分,金黄色灯光亮起,晶莹灿烂的水珠,就象一排排金色的水帘在欢快的飞舞着.从迎宾柜台,水晶大厅,到象王雕塑,触目所见,无一不是艺术精品.抬眼上望;那圆拱形的屋顶上,赫然又是一幅非洲森林和草原的欢闹场景.

此情此景,很容易让人想起大马双威度假村和金马皇宫酒店的典雅设计,难怪连华语影坛的成龙大哥,也选择这里作为他进军国际影坛钜片<我是谁>的外景场地了.

夜幕低垂,四野茫茫,我们登上了酒店最高处的岗楼,放眼眺望.

非洲草原的夜晚,笼罩着一种说不出的苍凉,我们脚下的皇宫酒店和建筑群,在灯火海洋里,象一颗颗夜明珠,无比璀璨,营造出一个诡异而又缤纷,神秘而又瑰丽的非洲之夜.想起白天刚刚听到的有关失落迷城的传说,我问同行的友人:”这麽壁垒森严的皇宫为什麽会突然惨遭淹没呢?”朋友沉默不语.半晌,两人几乎在同一时间惊呼:莫非这是来自上天和神明的惩罚!----

----贪婪的人类啊,你们只懂得向大自然施以无穷尽和野蛮的索取,为了享尽奢华和物质挥霍不知收敛,因此我们必须收回给予人类的慷慨赐予,让人类知所警惕.

然而,后世的人类是否已从这个远古的传说中吸取教训呢?

如今.我们看到的是,一座更加富丽堂皇的皇宫已经再现眼前.

失落的皇宫能够再造,失落的迷城能够再现,被恣意破坏的大自然能否再度拥有呢?人们是否会被眼前的金碧辉煌遮蔽了良知和智慧呢?经济的发展和对于利润的追求,为什麽总是以牺牲大自然和无言的地球作为代价呢?

仰望星空,星空无言,回报我以几点微弱的星光.
脚下,灯海中的皇宫,却依旧耀眼得令人为之目眩.
最后的眼神

深夜,手机简讯的提示声忽然响起,在这即将就寝的凌晨时分,格外刺耳。拿起手机一看,是一位好朋友发来的,只有几个字:「今夜,我不能入眠。」不想干扰到身旁熟睡的太太,立刻回了四个字:「所为何事?」手机再次发回短讯:「为了一双最后的眼神!」

为了这一双最后的眼神,两个好朋友在十分钟后碰了头,就在一间不打烊的路边嬷嬷档。

原来,朋友在两年多前,在一所安老院里成了义工,每周两个晚上,自愿照顾孤苦无依的老人,尤其是一位患病多年,只能躺卧病榻上的老妇人。老人非但行动不便,且不能言语,朋友只能耐心地用各种探询式的问句去揣测老人的要求,问对了就点头,不对就摇头,两人之间建立了一种特有的沟通方式,极大地舒解了院内护理人员的工作压力。朋友对老妇人以及其他老人的嘘寒问暖,赢得了每一位老人的感激,把他视为自己的亲人。

院里的负责人已经将朋友当成了老妇人的专职护理。近些日子以来,老妇人的病情日益恶化,院方多次在深夜里通过手机致电,要求朋友驱车将老妇人送往医院急救,朋友在太太的支持下,毫无怨言地欣然上路,陪着老妇人渡过了许多个与死神搏斗的不眠之夜。第二天一早,朋友还是撑着一双惺忪的熊猫眼,到建筑工地开工。

昨天中午,院方发来了一通十万火急的电话,要求朋友即刻遣送老妇人进院急救,并声称老人已进入弥留状态。朋友交待了工作,把老妇人迅即送院,并守候在身旁。老人虽说已进入弥留时分,却能清醒地意识到朋友的到来,一反常态地大睁着双眼,示意朋友将手伸过去,紧紧地握住朋友的手,嘴角微微抖动,似有千言万语却又表达不出。朋友感受到老人那枯槁的手正在轻轻颤动,用关却的眼神注视着老人,坐在她的身边,轻轻地用粤语说:

「你是在等我来吗?你看,我现在就在你身边,我就是你在这个世界上的儿子啊!我现在就叫你一声妈妈,好吗?你看清楚一些,你的孩子现在就陪在你身边啊!你感到高兴吗?快乐吗?」

老人虽然气若游丝,眼睛却愈发光亮,睁得又圆又大,深情地直望着朋友,然后,用了最后一点气力,留下一抹满足的笑意,在朋友充满老茧的大手里,慢慢地睡去,非常安详地,永远地睡去了。

就这样,朋友说,直到这一刻,脑海中仍旧闪现着老人那一瞥最后的眼神。在分手道别的时候,朋友留下了一句话:「为了每一双最后的眼神,我们都应该好好的活着,把真正的爱,及时分享出去。」

望着朋友粗硕的身影,渐渐地隐没在即将天明破晓的街头,我对自己说:「多么纯洁的心!多么美丽的人间啊!」

(字数:994)
刊于2006年9月星洲日报《星云》版
《人间有温情》征稿
高飞的鸽子
――山村童年畅想曲

我背着行李,奔走在故乡的山径上。
头顶上,阳光炎炎,无垠的蓝天,伸展天边。多好的一天啊!
故乡,还是那样绿意环绕,生机盎然,无边的橡林,无际的棕山,绵亙漫野。这样的景致,怎不撩人心思?惹人乡愁啊?
『劈劈!啪啪!』那是什么声音?
――哎!山径两旁,飞起了一群鸽子。
哦!久违了,可爱的鸽子们!
我赶忙抬起头,欣赏着它们美妙的飞行……….。
我爱鸽子!是的,从童年时代开始,我便爱上鸽子。
爱它们,因为它们那油质的,闪着亮光的羽毛。
爱它们,因为它们那匀称的,健壮俊美的体型。
爱它们,更因为它们不屈地、固执地向往飞行,追求自由。
我想,没有谁,会讨厌它们的――这些“咕咕咕”带来美好象征的小东西们。
时光,把我推回那不再的童年,一段用橡林包围着的小山村的童年……….
同样是阳光炎炎,同样是无垠蓝天,几个小伙伴,坐在蓝天底下,追望着高飞的鸽群,一个接一个地交替着赞美:
『看!鸽子!又飞了!』
『飞得多美!飞得多快!』
『它们越飞越远,越飞越高了!它们究竟飞向哪里呢?』
是啊!它们究竟飞向哪里?为什么总是不停的飞?
『它们一定是旅行家,要飞到每个地方去,看山,看海,看美丽的风光!』
『它们一定是在寻找一个地方,寻找一个世界上最美、最好的地方,到处长满了鲜花和果树的地方!』
『它们一定是……….。』
童年,总是充满着美丽的梦想。没有梦想的童年,便没有欢乐。
高飞的鸽群,就是这样,带给山村孩子们无穷的智慧,无穷的启示,无穷的友谊。还有什么,能比这些无私的欢乐和友谊,更能填补他们纯真的心灵,和如饥似渴的求知欲呢?在那个闭塞和沉重的年代。
正因为如此,山村里,家家户户都养起了鸽子。人们啊!是把深藏心底的思绪,寄托在这些不屈的小东西身上了。
可是,有一天,小伙伴们忽然发现了一个秘密,也是一个坏消息:
山村里的鸽子,在一夜之间,全飞走了,一去不回头了。
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呢?
然后,小伙伴们听到了大人们的谈论――
『白鸽眼,势利眼!现在我们都变穷了,它们怎能不飞走呢?』
『是啊!它们飞向富有人家去了。』
『穷山村,富贵城!这年头,又有谁会看得起我们这鬼地方呢?』
『……………………..。』
真的是这样吗?
高飞的鸽群,真的不爱『穷山村』,真的飞向『富贵城』吗?
小伙伴们心里老大的不相信,也老大的不高兴。
这以后,童年,果真失去了一些光彩,失去了一些欢笑。直到有一天――
山村里唯一的知识摇篮,山岗上的小学校里来了一位年轻人,他怀着满心的欢喜,告诉小伙伴们说:
『谁说它们是白鸽眼?谁说它们瞧不起小山村?不对,完全不对!它们是勤劳的旅行家,要去看看美丽的世界!它们也是勇敢的探险家,要去寻找自由和友谊! 就像你们一样,有一天,你们不也是应该做旅行家,做探险家,去驰骋人间,去追求广阔的天地吗?这样,你们才会长大,才会聪明起来啊!』
――啊!原来是这样。小伙伴们的心,一下子明亮起来了!
………………………………………………………………….。
抬起头,高飞的鸽群,抖振着翅膀,向蓝天的另一边飞去。
我再次让眼睛追逐着鸽群飞行的方向,脚下,奔走得更欢,更快。


补记:文中的小山村,和上个世纪50年代“成立”的几百个新村一样,走过铁篱笆和大锅饭的岁月,作者的童年除了夜间响起的警报和“卜卜”枪声,就是那满山遍野的橡林胶山,那是唯一让小心灵感到自由畅快的地方,家园因此有了甜蜜和温馨,就像普希金所说的:那过去了的,就会成为亲切的回忆。

刊于1980年7月12日星洲日报《星云》版
补记于2007年10月16日夜(字数:1329)
哪怕只有一个
--培训路上的心得

从1997年为小女儿就读的学校主持第一场UPSR考生激励营算起,至今我已在全马各地华小主持了超过200场类似的激励营和生活营,参加过激励营和生活营的学生也在两万名以上。
今天,如果要为这些激励培训活动作一个评估的话,我会大声地说:今生无悔!

曾经有人问过这样的问题,甚至提出严肃的质疑:激励课程真的有用吗?被激励的人究竟能坚持多久?你们如何避免水过鸭背的现象?应该如何延伸激励和培训的效果?
这的确是一个有意义的问题,作为培训导师,我也一直在思考和追踪这些问题。

激励,英文原字是(Motivation),我是这样解读这个英文字义的。
首先,我以为它是由(Motive)和(Action)这两个英文单字组成的,用中文解释就是“动机加上行动”。
激励的全部过程和意义就在于:如何找到自己必须这样做,或者不能那样做的正确动机,也就是我们常说的一个英文字“为什么”(WHY),明白这个动机对实现自己的愿望和理想的价值,并在这个动机的驱使之下,把心中的愿望和理想付诸行动,持续地努力,直到愿望和理想的最终实现。它的方程式就是:

Motive + Action = Motivation /

动机 + 行动 = 激励

在激励的活动和观念中,从来就存在着自我激励和被人激励这两大自觉,前者是由里及表,后者是由表及里,用英文来说,就是(Inside-out)和(Outside-in)。在激励的理念中,这二者各有其不可偏废的作用和角色。我们通常是借助外来的关怀,谈心,阅读,亲友的协助,听讲座和上课程的活动中获得一些积极和正面的讯息,“知道”自己有哪些优点和缺点,长处和短处,“树立”了自己心中的榜样和标杆,让自己觉得从今尔后必须有所作为而不可继续自我放任,找到自己应该努力的方向,信心满满,踌躇满志。但是,这只是一种经由外人或外在环境和力量驱使下产生的一种“短暂的激情”(Passion),这种“短暂的激情”来得快去得也快,如果不能把这种宝贵的“激情”保温和持续下来,不消多久便会打回原形,依然故我了,这也是许多人质疑激励效果的原因所在。

事实上,真正的激励,或者说激励的真意所在,是在启发和引导一个受众,通过外人或外在环境力量的影响下,走回自己的心灵深处,聆听自己内心深处的声音,和自己来一次心灵的对话,找到自己为何应当这样做,又为何不能那样做的理由,这样做以后会对自己和周围的人带来什么积极的意义,倘若不这样做又会给自己和身边的人带来怎样的后果,然后从内心深处催生出一种由里及表的力量,驱使自己把理想付诸行动,把自己的潜能发挥到极致,创造最好的结局。

2007年5月中旬,我再次受邀前往某大型华小主持UPSR考生的激励营,当天的节目进行顺畅,营员们都非常快乐和参与。当激励节目流程临近结束时,两位年轻的女老师,喜致勃勃而且非常恭敬地来到我的面前说:

“孙老师,您还记得我们吗?我们在多年前参加了您主持的激励营,也在您带来的那棵“梦想树”上挂出了我们的“梦想卡”,当时您还鼓励我们说,谁能够好好照顾这棵“梦想树”,勤劳地为它浇水灌溉施肥拔草,这树上的“梦想种子”一定会开花结果。今天我们要告诉孙老师,我们的梦想种子开花结果了,当年我们俩都说要当老师,现在我们真的成为老师了,谢谢老师的启发和鼓励,那课“梦想树”,真是我们这一生中最难忘的一棵树啊!”

握着这两位年轻老师的手,我的内心也非常感动:是啊!当年参加激励营的同学何止两位,但今天终于让我看到了两颗开花结果的种子。她们真是好样儿的!能够实现自己心中的梦想,主要是她们多年来对梦想契而不舍的坚持和追求,而当年激励营中的那个活动和她们真心挂上的梦想卡,则扮演了一种自我鞭策的力量。回顾激励营中的“梦想树”活动,我不但要求同学们写下自己的梦想和心愿,也同时要求同学们写下为什么立下这个梦想,为何立下这样的心愿的原因,结果我搜集到这样的童言童语:

“我要当一名兽医,因为我要为那些无家可归的街头流浪猫狗,提供安全的住所和医疗服务。”

“我要当一位音乐家和钢琴老师,因为我要让美妙的音乐布满人间,温暖每个人的心。”

“我要当一位老师,因为老师能够把一个不懂事的小孩,教养成有学问有能力的公民。”

一位马来同学这样写道:

“我要当一位警察,把捣乱社会的坏人抓起来。”

还有一位同学这样写:

“我要成为一位有用的人,让父母为我而自豪,有朝一日,带着父母环游世界。”

望着孩子们这些发自内心的童言童心,我和在场的老师们都倍觉欣慰:

“谁说我们的下一代是浅薄无知的?谁说美丽的心灵不可期待?”

想起那两位向我致谢的年轻老师所经历的人生道路,望着他们焕发灵光的双眼,我对自己说:

“是啊!哪怕只有一个,我也一样感到欣慰,今生无憾啊!”

2008年10月23日星期四

生命如歌

从金融理财的保险行销,转换跑道,走进今天的人文教育培训,一晃五年,日月如梭啊!
没有逼迫,无关所得,这是我自己的选择,年过半百之后的一次生命的选择。

人们都说,选择是我们这一生中最可贵也是最大的权利。既要选择,自然就包括了选择放弃和拥有。当你站在选择的岔路口时,你可以向左走,向右走,也可以向后走,甚至不走,重要的是,你必须清醒地告诉自己:这一选,这一走,不管是海阔天空、一马平川,还是荆棘满途、惊涛骇浪,你都得做好充分的心里准备,它就如你曾经作出的每一项选那样,糅杂了甜酸苦辣、喜怒哀乐,它一定会影响你自己和身边人群的生活,改变你自己和身边人群的人际关系,甚至改写你人生的剧本,为你这一生的成就写下或荣或辱的结局,因此,每一次选择,都是一次生命的选择。

我相信生命如歌!它应该有欢快无忧的童谣,轻松奔放的摇滚,也应该有古典悠扬的交响乐,温婉深情的小调儿。回想我自己的一路走来,我的生命中享受了小学、中学、大学和研究生的校园生涯,我是父母的儿子、兄弟姐妹眼中的兄长、妻子的丈夫、孩子们的父亲、同事们的上司和职场伙伴;我曾经是华团执行秘书、新闻从业员、书店东主、保险公司经理、语文学苑负责人,今天则是培训机构导师,我的学生和听众包括了小学生、中学生、职场新人类、和华团中人。三十多年的社会工作和职场生涯,抑扬顿挫,喜忧参半,时而高亢,时而低回,有过高峰,也曾低谷,符合了音乐八度的起承变化,体现了生命如歌的旋律要求,剩下的,就看自己如何把这一首首生命之歌唱好、唱准、唱对、唱完了。

应该说,这一路走来,快乐和痛苦各占一半,成就和遗憾也平分秋色,得到的和失去的,都值得我好好珍惜。眼望前路,我会努力追求这样的结局:在生命终了的时候,我人生的资产负债表上,成就总是大于遗憾。

生命如歌,本该如此,原来如此。

2008年10月22日星期三











走在乔治市的老街上


2005年10月,我北上槟城。

北上槟城,是为了再次走进校园。

走进校园,是为了弥补当年未能完成大学教育的缺憾。

两年半的硕士生研究生活,我选择槟城,而不是南下新加坡,原因有二:第一,槟城有我不少从事保险行业时的好朋友,他们都应允为我的留槟生活和起居提供全方位的协助,让我无后顾之忧,安心读书;第二,槟城是我们华人先辈当年南来时最早的落脚处之一,拥有最多最原生态的古迹和记录,要认识和研究这段南来的艰辛和奋斗的历史,必须选择槟城。

留槟期间,除了在紧张的听课和图书馆中来回,我没有忘记留槟的第二个心愿,抓紧时间在槟岛各地穿街走巷,寻幽探密,走访了许多热闹和人潮涌动的景点,也驻足不少寂寞和被人遗忘的角落,有些地方更是踏破铁鞋无觅处,千呼万唤始出来。

例如:当年(1910年)孙中山先生旅槟时主持“庇能会议”,议定广州秘密起义并在随后诞生了黄花岗七十二烈士历史的老房子,我们询问了许多当地朋友,甚至老房子所在地的附近居民,都不知道有这所房子的存在,最后才在放慢脚步的寻访中找到。啊!除了一个小小的告示牌置放在老房子的骑楼之外,在进入老房子的街首街尾处,竟然没有任何的宣传告示板。同样的遗憾也发生在寻找“慎之书塾”和“郑景贵荥阳别墅”的经历上,我先后两次在不同友人的带领下,几经询问,左拐右弯,却在找到之后被告知当日已被某影视公司包下,不开放参观。

槟城的乔治市和古城马六甲今年双双成功申遗,这自然是一件值得高兴和大书特书的大事,华社中人更是无比雀跃,盖因槟城和马六甲两地,都是华社先辈最早落脚的地方,也是当年的海峡殖民地,这里拥有许多会说话的“建筑和街道”。

今天,当你走进乔治市的老街区,随处可见欢庆申遗成功的布条;然而,堪忧的是,申遗成功之后,我们又做了些什么?或者说还应该做些什么?如果连乔治市的当地居民,也不知道那个影响中国近代史进程的“庇能会议”老房子在哪儿?不知道槟城某处还有一座犹太人的墓群?一个有心的外地游客多次寻访也见不到“慎之书塾”时,这样的申遗成功还有什么意义呢?

马来西亚华社近年来掀起前往中国大陆寻根问祖的活动,不论是个人行为还是社团主办的寻根祭祖团,参加的人数都是团团爆满,前往祭拜黄帝陵的炎黄子孙也大有人在,这种越洋寻根的活动自有其积极意义,也值得提倡;从这个观点出发,华社对于在马来西亚这片土地上的“本土寻根”,是否应该更加重视,进而提到我们的议事日程上来呢?正当人们在担忧学校的历史课本内容有所偏颇,“华人寄居论”被某些人喊得甚嚣尘上的时候,鼓励我们的华社子弟和大马子民更多的认识和重温三百年前各族祖先在这片土地留下的足迹和古迹,不是一种极具迫切的历史教育和香火工程吗?

走在乔治市的老街区,除了看到斑驳的老建筑,姓氏桥,和香火鼎盛的各姓宗祠庙宇外,你还看到什么?我们还应当看到什么?你是否准备带上你的孩子和孙子,指着乔治市老街上的古庙,以及默默听涛的姓氏桥,讲一讲历史的风云和故事呢?


2008年10月21日星期二




会做数学的橡胶籽

--走过求学的道路

照片说明:由上而下
(一)现在的巴罗华小大礼堂
(二)这是我当年(四十多年前)就读的木板课室
(三)这是1955年建成启用的巴罗华小旧礼堂,
我曾在里头参加演讲比赛,得了 第三名,
获奖一本小小的集邮簿。

童年时代的故乡,是一个环绕着青葱胶林的小村镇,漫山遍野的胶树,像一个个威武的兵士,守卫着我的故乡。满眼的绿色,起伏的山岭,清澈的小溪,沟边的泥鳅,还有胶林深处不时传来的「必剥」声,是那麽的清脆响亮,对了,那是橡胶籽爆裂飞落的通知,捡拾橡胶籽的季节开始了。

童年时代的小学,就在村里那座向阳的小山坡上。感谢我们那一代受教育不多却又坚持为下一代提供完美教育的父老先辈,生活虽然艰苦,局势虽然动荡,父母们却没有忘记孩子们的教育。当年的校园,极尽简陋,除了三排髹上绿颜色的木板建筑物外,就只有一座小小的篮球场,学校的后方是成片成岭的胶林。然而, 在我童年的梦乡里,那儿永远是充满欢乐和歌声的地方,还有,就是那非常动人的,由那位心地善良的校工,定时敲响的下课钟声了。

记得上小学一年级的时候,那位每天都穿着浅蓝色旗袍的班主任李竹影老师,他除了教我们华文和自然(相等于今天的科学)之外,还是我们的数学和唱游老师。有一次,在教到十位数以上的计算时,班上大部分同学久久弄不清楚,李老师便要我们举起手指来帮助计算。数目少的时候还能算出,当数目多起来时,我们算来算去总是觉得手指不够用,最后连脚趾也一起用上,还是解决不了问题。李老师急得满头大汗,伤透了脑筋。现在回想起来,也许那时候的孩子比较纯朴,生活中也很少接触到这麽大的数目,所以在这里便碰上了学习阻碍。

有一天上数学课时,一位同学忽然拿出了一袋像胶籽倒在桌上,一颗一颗的在加加减减,答案准确而且速度奇快。李老师好像发现了新大陆般拿过来一看,眼前一亮,马上吩咐班上的同学:「从明天起,每人都要准备一袋橡胶籽。」这一下子,生活在园丘里的同学可兴奋了,他们一跃而起,高声欢呼,却又难倒了那些住在镇上的同学,他们申诉找不到橡胶籽。「没问题,我们替你们准备!」那时节,小同学之间的感情可好了,园丘里的同学都自告奋勇地要为这几位同学准备,老师大大夸奖了同学们。从此以后,同学们上数学课的兴致可高了,学习进度也顺畅多了,甚至在学校举办的数学比赛中,我和班上的另一位同学还囊括了第一和第二名呢。

事情的发展还没结束。有人觉得橡胶籽体积太大,携带不方便,立刻开动充满创意的小脑袋。过不了几天,有人带来了红艳艳的小豆豆,晶莹又可爱,最得女孩子们欢心了;在李老师的大力鼓励之下,有人还收集了一大袋的冰淇淋小木棒,七彩的小圆珠等等,真是琳琅满目,趣味极了。

没想到,青葱的胶林不但是我们建国的基业,洁白的胶乳不仅扶养我们长大,就连那一颗颗条纹美丽的橡胶籽,也走进了课堂,为我们的启蒙教育出力呢!现在回忆起来,那不就是一种非常有效的实物教学吗?尤其是那个时代我们的数学课本,并不像今天同学们手上那些印刷精美,插图丰富的教科书啊!

也正是因为这一堂堂极富创意和充满趣味的数学课,打好了我们的数理基础,使得我们往后的学习生活更加顺畅和容易。直到今天,当我有机会再次走进胶林时,我仍会怀着满心的感激,聆听那一声声动人的爆裂声,用深情的双眼,寻找那一颗颗有恩于我的橡胶籽。

俄罗斯大诗人普希金说:「相信吧,快乐的日子就会到来。一切都是瞬息,一切都会过去,而那过去了的,就会成为亲切的回忆。」

是啊!胶林下的童年是难忘的!童年玩伴的笑声已渐渐远去,但是,老师们的谆谆教诲,同学间的纯真友情,就像缤纷的七彩哈哈镜,长留我心,温暖一世。


校园的老榕树

-- 原创朗诵诗


校园一角
有一棵挺拔的老榕树
高大壮硕 根须盘绕
像一位智慧的长者
守候我们的校园
守候我们的琅琅书声 书声琅琅

课室一角
有一个美丽的大日历
端庄肃穆 斗大见方
像一位时间的使者
叮咛我们的学业
叮咛我们的分分秒秒 秒秒分分

清晨 我踏着朝阳 迎着和风
从老榕树身旁走过
走进挂着大日历的课室
敲开知识大门
放飞高远梦想

那一天 炎热的午后 我来到老榕树下
一个身影 飘啊 飘啊
不慌不忙 停留在我的书包
我捡起一看 是一片叶子 老榕树的叶子
惊喜之间 我把它贴在胸前 像拥抱一位知心的朋友

微风吹来 我猛然想起
老榕树的叶子 课室里的日历
一天一片 一个星期七片
一年 不就是三百六十五片吗

啊 我懂了 我也懂了 我们都懂了
老榕树用每天一片叶子 提醒我们
日子就像片片落叶 一天一个脚步
你们可长了知识 长了见识 长了志气?

啊 我懂了 我也懂了 我们都懂了
大日历每天都换上新装 叮咛我们
学习就像张张日历 一张一个进步
你们可抓住了时间 抓住了梦想 抓住了未来?

放心吧 老榕树
我已把你珍藏心中
三百六十五片叶子
片片都是我成长的记忆

等着吧 骊歌高唱的时候
我会再次来到您的身旁
把好消息告诉您
带着您的祝福
奔向新天地
那里 有我七彩缤纷的梦
那里 有人间最甜蜜的梦

自古英雄多悲歌

――读诗怀项羽

乌江水,悠悠,流过楚汉,流过历史。
悠悠的乌江,并不沉默,为我们留下一首千古绝唱:《垓下歌》。
说它千古,因为千百年来人们珍之爱之,吟诵至今。
称它绝唱,因为那是楚霸王最后的表白,荡气回肠。
饮恨沙场的项羽,隔着千年时空,仍在向我们喊话:“天之亡我,非战之罪也。”

遥想当年,走投无路的西楚霸王,被困垓下,内无粮草,外无救兵,纵有力拔山兮的盖世豪气,也只能在十面埋伏和四面楚歌声中,肝胆俱裂,一片悲凉,面对滚滚乌江,上演一场悲情英雄的场景,仰天长啸,横剑自刎,为自己的英雄霸业划上失败的句号,也给后人留下一声长叹:“自古英雄多悲歌!”

在那个四面楚歌的深夜,项羽正和心爱的虞姬在帐中喝酒消愁。一时间,万般感触涌上心头,悲吟道:“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虞姬也唱和道:“汉兵已略地,四方楚歌声,大王意气尽,贱妾何聊生。”歌罢,两人双双飞泪。项羽至死仍不明白,他的兵力远胜刘邦,作战力超越对手,为何却兵败如山倒?最后,他只能把自己的战败,归咎天意。

后人在读到这一段刘胜项败的楚汉之争时,都有各自不同的感慨,赞其勇猛威武英雄气概者有之,责其刚愎自用残暴成性者有之,今人的评价则渐趋一致,那就是:打败项羽者,不是别人,唯项羽本人是也。

根据史书记载,一场惨烈的鏖战之后,项羽兵败乌江,身陷绝境,深情的乌江亭长早已备好小船,力劝项羽登船渡江,重整旗鼓,卷土重来。项羽坚拒亭长好意,深深自责:“当年我带领江东八千子弟渡江西进,如今江东子弟无一生还,纵使江东父老爱我怜我,我又有甚麽脸面去见他们呢?”心力交瘁的项羽,最终还是选择以死谢罪,以死谏天。

对于项羽的乌江自刎,数百年后的唐朝大诗人杜牧却有不同的意见。他在一首《题乌江亭》的七绝中写道:
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耻是男儿。
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

在杜牧看来,一时的失败并不足耻。此时的项羽,正应效法春秋时代的越王勾践,卧薪尝胆,复国雪耻,更何况江东子弟英才荟萃,没准十年之后又是一条好汉,何必自断后路,断送霸业呢?曾经感叹“南朝四百八十寺”的杜牧,通过这首咏史诗,隐喻项羽缺少了一种能伸能屈的大丈夫气概。

推后数百年,北宋政治家王安石却又为杜诗翻了案。作为政治改革运动家的王安石,从历史的角度和实践出发,清醒地认识到,项羽的战败是一种咎由自取。他首先是刚愎自用,不能重用谋臣范增等人的劝告,错过了在鸿门宴上除去刘邦的大好机会,其次,在进入秦都咸阳之后,又烧杀抢掠,残暴扰民,与刘邦“约法三章”的安民政策形成强烈的对照,早已为自己的最终覆亡种下必败的祸根。今天我们读史,不难得出结论:作为一个大智大勇的政治家,必须时刻牢记“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这个千古兴邦的大道理。呜呼!项羽只懂得逞一时匹夫之勇,不计谋略,岂有不败之理。

王安石的《乌江亭》这样写道:
百战疲劳壮士哀,中原一败势难回。
江东子弟今虽在,肯与君王卷土来?

连年征战,民不聊生,人心皆盼望早日平息战火,休养生息。失去民心的楚霸王,又怎麽知道江东子弟愿意追随他再战一场呢?项羽如此不能顺应历史大潮,纵有盖世雄才,终归还是要哀伤地退出历史舞台的。

历史最终选择了落草出生的刘邦成为胜利者!这不是一个极为吊诡而令人深思的教材吗?

好在历史永远都是公道的!紧接王安石对楚霸王的贬责之后,向以婉约见称的宋朝女词人李清照,却以另一种高度来歌颂项羽的乌江一别。她的一首《夏日绝句――乌江》写来气势磅礴,豪气干云,借用项羽誓死不肯过江东的英雄气概,暗讽偏安杭州不思振作的南宋小朝廷,“直把杭州作汴州”(宋林升《题临安邸》七绝诗句),抒发了自己对误国丧权的投降派的鄙夷,并反过来为项羽的乌江刎别平反,高度赞扬他的英雄行为。
李清照的五言绝句是:
生当为人杰,死亦为鬼雄。
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柔情似水的女词人,不但给我们留下了“人比黄花瘦”这样的销魂句,在面对大是大非时,还是能够唱出“学诗漫有惊人句”这样的真性情的。

今人有一首《霸王别姬》,由陈涛作词,冯晓泉写曲,屠洪纲演唱。此歌写来曲调昂扬,剑气箫心,不但尽倾楚霸王和虞姬的柔情万种,而且完整地再现了项羽这个人物的内心世界,深得我心,尤其是末尾一句“来世也当称雄,归去斜阳正浓”,堪称唱活了我们这个悲剧英雄的全部悲情。请看:

我站在烈烈风中,恨不能荡尽绵绵心痛。
望苍天四方云动,剑在手问天下谁是英雄?
人世间有百媚千红,我独爱爱你那一种。
伤心处别时路有谁不同,多少年恩爱匆匆葬送。
我心中你最重,悲欢共生死同,
你用柔情刻骨,换我豪情千纵。
我心中你最重,我的泪向天冲,
来世也当称雄,归去斜阳正浓。

斗转星移,跨越时空,今人能够如此读懂项羽,想必霸王泉下有知,当会高呼一声:
虞兮虞兮不须悲,知我者兮今犹在。

重修于2005年12月30日 星期五
大马华社的文化忧思录

――出席《华人文化的塑造和建设》有感


11月5日午后,滂沱大雨连绵不绝,一路护送我们来到边城新山,为的是出席一场名为《华人文化的塑造和建设》的讲座。那一夜,风雨交加,寒天冷月,似乎隐喻了大马华人文化的前景,正是一条漫天风雨路。

担任主讲嘉宾的双陈――陈徽崇老师和诗人陈再藩先生,是我非常敬仰的两位文化人。稍有关注大马华人文化生态的人,不应对他们感到陌生。

众所周知,陈徽崇老师为华人文化发展操心了三十年。他高度评价了当年我们的祖先只身南来时,披荆斩棘,建校设庙的功绩,却也对我们三十年来的文化建设,始终抢不到这支文化权杖而仰天长叹。望着陈老师在台上矮小的身影,那一头已经花白了的银发,我们越发能够理解他为何声嘶力竭疾呼建立音乐厅的初衷。陈再藩先生紧接着补充一句:我们已经走了一位姚新光,他是带着对文化事业的万般不舍之情离去的,我们不希望看到另一个“问天”的陈老师。言简情深,惺惺相惜,感人肺腑。

大马华社有理由为保存和发展了当今世界上除中港台之外,最完整的华文教育系统而自豪,那是因为我们都有“再穷不能穷教育”的美德。一千两百余所华小,六十所独中,三所民办学院,就是明证。

拥有这样的民族教育系统,我们可以自豪,却远不能自满。
教育可以使一个民族拥有智慧,文化却可以使一个民族保有尊严。

多少年来,我们的华小,独中和三所学院,加上国中华文班,为大马华社和国家输送了多少青年才俊。他们当中不乏在文学,艺术和文化领域拥有杰出天分者。然而,一踏出校门,我们又为他们提供了那些文化成长空间和系统的培训呢?令人伤感的是,我们常常在无意识的情况下,亲手扼杀了这些未来的音乐家,文学家,舞蹈家和艺术家。这是一种我们负担不起的人才浪费。

也许,我们不应如此悲观。
大马华社除了筚路蓝缕发展百年树人的民族教育外,对于文化传薪和继承老祖宗的传统工作上,也并未全然漠视。从文化节,文学节,以及最近的郑和杯硬笔书法比赛,响彻大小城乡的卡拉 OK歌唱和太极外丹功活动,再加上逢年过节必定铿锵出队的舞龙和醒狮队,一年到头的各个传统节庆和祭祖活动,说明热爱民族文化和继承传统文化香火的心儿仍在跳跃。陈再藩先生在讲演中所提到的古庙游神和三月初三锣鼓响,不也是承载着厚重历史香火,好玩又热闹的民俗文化活动吗?
文化,作为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自有其各种生动活泼的存在形态,它不仅可以在高雅的艺术殿堂出现,也可以在乡野和草根处生长绵延,一样的芬芳扑鼻。我们应对这种遍地开花的民间文化活动,给予正面的评价,它们也是大马华社文化塑造和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当晚最令人振奋的讯息,是有关大马华社首创的二十四节令鼓,已经冲出大马,走向世界的消息。这个被中国学者誉为“在中国大陆失传而在大马重生”的咚咚鼓声,已经发展至全球七十支鼓队,五千人打鼓的气势,一个面向全球的二十四节令鼓网站正在酝酿破网而出。可以预见,这个承载着大马华社文化智慧和创意的咚咚鼓声,将会带着我们的骄傲和友谊,响遍全球。

当我们在羡慕中港台拥有各种表演艺术的文化馆厅时,不要忘了哪里有不同的国情。在这儿,推动和发展华人文化的工作,一路走来都是来自华社民间的自觉使命感和努力。在倾注全力发展民族教育的同时,还得呕心沥血,集思集资发展文化,注定又是一件教华社感到太沉重的千秋大事了。

讲座会最积极的动议,是两位主讲人倡议的“文化论坛”和“文化公会”,意在将各个角落活跃的文化关注者聚集在一块儿,集思广益,联成一气。动议是积极的,道路是崎岖的,但前途是光明的。

篇末寄语:希望有更多人一起来关注和支持《南方关注》。毕竟,我们不关注,谁来关注?此时不开始,何时开始?

后记:本文曾刊于2004年11月14日(日)星洲日报《大柔佛:大家谈》栏目。
游山观水

土楼炊烟


九月,正是神州大地的丰收时节,金色的田野,孕育着多少希望和未来。我们一行海外客家游子,怀着一颗忐忑之心,飞越了当年祖先买楫横渡的南中国海,经过三个小时的翻山越岭,终于来到这个神话般的现实――福建永定客家土楼群落。

双脚一踏进土楼民俗村,我的心情就激荡不已:
这块土地,就是我们客家先民走过的地方。
这片土楼,就是我们客家先民绵延生息的守护神。

当热情憨厚的饭庄主人林先生向我伸出一双大手相握时,我的两眼早已噙满泪水,思潮起伏,一股暖流传遍全身:

这一握,已经晚了整整半个世纪。
这一握,结束了我牵挂半生的苦恋。

在农家饭庄用了一餐道地的客家厨艺,计有梅菜扣肉,红烧猪蹄,客家豆腐,清甜莴笋和淮山清汤等,还有一盘鲜甜溢汁的红柿,让我们的肠胃,从此补上了浓浓的客家风味。

饭后,在热情的土楼导游小董邀请下,我和她合唱了一首《谁不说俺家乡好》,令到这位小姑娘好不诧异:原来,海外华人还能唱出这么动听的中国歌曲。我笑着说:在某种层面上来说,海外华人对中华文化的热爱和追求,并不逊于中国大陆的人民。小董似有所感动地说:看来,我要从新认识你们这些新世纪的海外客家人了。

余秋雨先生曾感到庆幸,当世界其他古代文明都面临了各种不同程度的衰败,消亡和无力感时,唯独中华文明仍然在新世纪保有其强劲的生命力。我想,那是因为普天之下的炎黄子孙,不管走得多远,都会回望那片用青铜和瓷器写下历史的精神家园,不论离家多久,都会拥抱那些用方块字和书法保留下来的祖先文化。
这是一种跨世纪的可贵性格,是我们赖以维持尊严的来源。

匆匆几个小时的逗留,远不能让我们全窥土楼的全貌,尤其是那些充满血泪交织的生命痕迹和人文情怀。悠悠的离别,匆匆的脚步,
眼前的山和水,在我心中留下了一股永难排遣的悲凉!

望着那些散布远近,色彩斑斓的土楼,四周仍然青绿的田野,我用双眼执意地寻找一种记忆,对了,就是那些在傍晚时分袅袅升起的炊烟,一种能够呼唤记忆的甜蜜图象――

土楼群落,这些曾经成为我们客家先民修养生息的伟大创造,如今却已少有人烟了,在新时代和生活的召唤之下,年轻人多在土楼旁盖起了新房,或者干脆到城里寻找新希望去了。多年以后,当我再次到访时,它是否还会升起甜蜜的炊烟呢?

无论如何,在我心中,土楼早已幻化成一座永恒的守护神,传承着我们客家人的文化和精神,庇佑着我们的现在和未来。

那么,未来呢?
历史的土楼不能走进历史。人们应当让土楼走向世界,让世界走进土楼,进而丰富它的今天和明天。因为,土楼是属于中华民族的,土楼也是属于世界的。
总有一天,我会牵引我的孩子和孙子们,站在斑驳的土楼前,用新世纪的乡音,慎重地告诉他们:

当年,我们伟大的祖先,就是从这里走向世界的!

刊于2005年10月5日
星洲日报《星云》版
(字数:10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