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6月18日星期四

序一
我们需要更多
的绿色批评家

中国南京大学张光芒教授

博士生导师


在我们这个高度全球化和信息化的时代,在文学创作多元竞争和流派林立的当下,东马文学界有这样一批作家,他们坚守自己脚下的土地,忧心于婆罗洲雨林生态濒临覆灭的危机,对原住民族群的命运释出人性的关怀。通过这片土地的神经脉络,他们感受着弥漫于整个世界的伤痛,倾听着地球因生态危机而发出的呻吟,倾听着万物为自私贪婪的人类行为而发出的呜咽。他们的创作咏叹美丽的忧伤,鞭挞人类中心的虚枉,呼唤明净如镜的日出,牵引绿色觉醒的力量。


几年前,当福盛君决意要做这个课题的时候,我眼前为之一亮。商讨之后,福盛将最初想做田思研究的打算从两个方向扩展开去。一者,田思是砂拉越州的“绿色诗人”,然而他背后还有一个更有凝聚力和冲击力的“绿色诗派”;二者,这个诗派不仅属于马华文学,它更属于我们这个时代的整个文学,因为它的绿色激情充满了生态伦理的理想与生态美学的光辉。


绿色,绿色!我们这个时代,我们这个时代的地球,还有我们这个时代的人类,太需要绿色了。


这就意味着福盛君的研究不是单纯的作家论,而是一种更有价值的“生态批评”,更重要的是他的研究还要渗透进生态美学与生态伦理的建构意识。基于此,福盛君要“以一己诚心,一管秃笔,唤醒更多知音人,‘诗意地栖居’在这个地球上,与全人类一起携手共策,让我们的地球美丽如昔,让宝贵的热带雨林继续青葱,让大地的每一条河流继续清澈,让我们呼吸的每一丝空气继续清新,让地球上的每一个人类,都能自由畅快的活着。”这是一个不俗的写作目的,也是一种研究的挑战,一场思想力量与审美力量的角逐。好在福盛君不仅是那种最刻苦的学习者,而且是感情最投入的思索者、殚精竭虑的写作者。为了完成这一课题,他付出了不同寻常的奔波和汗水。功夫不负有心,梅花香自苦寒,他的学位论文在通过严格的答辩后获得“优秀”等级。而今,经过作者的充实加工,又为读者们奉献出这一部质量上乘的著作,这实在是令人高兴的一件大事。


综观该书,我以为有几个最为突出的特色或贡献值得人们关注。表现在对于原始资料的掌握上,作者对于东马绿色诗派的华文作家及其创作进行了极其详备的了解、梳理和归整。不仅如此,他还几度亲赴东马雨林,与绿色诗人当面访谈,掌握了大量的第一手资料,这使得该书不仅文本丰富,资料翔实,而且能够达到知人论世的境界,使作者对于文本、思想与作家经历、情感的阐释互为支撑,相得益彰,使作者的见解烫贴到位,不露隔膜,观点水到渠成,令人信服。


就学术价值而言,该书在较大程度上贯串了生态美学与生态伦理的视野与方法,并提出了“生态危机源于人性危机”以及“重回荒野,重建人性”的重要命题,表现出颇为新颖的理论视角与独到的理论深度。与此同时还能够将研究对象置于全球化背景下从“生态文学”的角度加强论述,这无疑又大大加强了现实针对性和实践价值。正如有学者意识到的,“面临共同的危机,面对共同的未来,是生存还是死亡,是有所作为还是无所作为,已成为全人类必须作出的共同选择,而且是十分尖锐和紧迫的选择。于是‘地球村’、‘宇宙岛’的思想萌芽了,于是有了声势浩大的绿色和平运动,有了联合国两次世界环境会议的召开……而这一切都从不同的层面反映出人类整体利益的觉醒,同时也就为生态伦理学的发展营造出了合宜的社会氛围。”(刘湘溶《论生态伦理学的利益基础》)可以说,绿色写 作的存在不仅仅是一种文学现象,更是一种文化现象,不仅仅是一个审美话题,更是一个伦理课题,不仅仅是一场写作运动,更是一场拯救运动,不仅仅是面对当下的反映,更是对人类未来的忧患。


正是在这一意义上,福盛君指出“ 生态文学,作为一种崭新的写作方向,具有其特别的使命。一方面,文学家们把大自然的万物万类当作文学审美的对象,写进自己的文学作品,让沉默的山水木石、花鸟虫鱼,以第一人称的姿态向世人发言;另一方面,文学家们也藉着文学描写的手段,抒发自己对大自然万物万类的款款深情,释出了极其宝贵的生态良知。”在这一自觉意识驱使下,作为马华文学界第一个有意识地进行绿色文学书写的文学群体,一个以砂拉越州作家田思为主要代表,由吴岸、雨田、蓝波、黄孟礼、沈庆旺、李笙、万川、冯学良、邡眉、冰谷、潘雨桐等共同组成的“绿色诗派”,在该书中得到了较为完整有机的展现。他们或崇高或忧郁的情思,他们备受尊敬的伦理姿态,他们令人瞩目的艺术创造,在该书中得到了细腻入微的剖析和论述。作者在写作初始确立其实践价值的时候就立志要充分肯定生态文学的价值,鼓励更多作家投入生态文学的创作,并认为包括诗歌在内的各种生态文学作品,是当前进行生态伦理教育、倡导新的美学生存方式、建立生态文明社会的重要载体。现在看来,该书没有辜负这个雄心勃勃的自我期望。


联想到书的名字,福盛君的确是满怀着“雨林急鼓”般的湿热激情与忧患意识而作此著作。叙述的激情得益于作家良心与研究者良心的强烈共振,也导引于文本审美意识与批评家生命意识的高度藕合。正如本书结尾所发出的呐喊——全人类确实应该不分国家、区域、种族、信仰、和性别,一起投身到“最后的斗争”当中。只有这样,人类才能在可预见的未来,看到“世界命运的另一个朝阳”,从东方的地平线上,冉冉升起。——这不仅是一个希望,更是一场斗争!对于人类和地球遭遇的命运来说,只有绿色诗人、绿色作家、绿色文学仍然是不够的,我们还需要更多的绿色批评家、绿色学者、绿色读者,直到每一个个体都成为绿色的存在者。


2009331日于南京秦淮河畔


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