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丽浪漫的七夕
居銮中华校友会读书会十月份活动
九月十六日,农历七月二十八日,星期三,晚上八时正,我们在居銮中华校友会的临时会所,举办了有史以来的第一个“七夕之夜”。这是一个由
校友会读书会主催的开放式读书活动,得到该会妇女组和众多会员校友的支持。
校友会读书会主催的开放式读书活动,得到该会妇女组和众多会员校友的支持。
那一夜,我们在牛郎织女的浪漫传说中、在《夫妻双双把家还》的歌声中、在美丽神奇的中国结巧艺之中,寻回了一个真正的七夕文化。
在导读孙老师的引导下,与会者兴致勃勃地回溯各自童年时代的七夕记忆,让飘逝的节日,渐渐清晰起来:
小时候,我记得村里人所养的喜鹊,都在七夕前夜飞走了,大人们说鹊儿们都到天上搭桥去了!
我奶奶会在供桌上摆放七种瓜果和七种针线水粉等,诚心祭拜七姐并向七姐乞求巧手艺!
女孩子会在七夕夜准备一个水盆放在户外盛露水,据说那一夜的露水和上水粉敷脸特别嫩滑!
----------
根据典籍文献:七夕,又叫乞巧节、双星节、女儿节、中国情人节、是民间传说中牛郎织女一年一度银河相聚的日子,充满浪漫和神秘色彩。从最早的“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古诗十九首》,到“阑珊星斗缀珠光,七夕宫娥乞巧忙”《唐朝诗人王建诗》,从杜牧的“天阶夜色亮如水,坐看牵牛织女星”《七夕》,到宋代词人秦观的“两情若是长久时,又岂在朝朝暮暮”《鹊桥仙》,古今文人写诗唱词,都会毫不例外地歌颂牛郎织女,寄托美好爱情的向往,宣扬温柔忠贞的爱情价值观,对中华民族的爱情观和婚姻观,提供了坚实的启示。
七夕其实是一个文化含金量很高的传统节日,是一个丰富无比的情感符号。
七夕不但来源于我们祖宗对大自然的崇拜,是中华民族朴素天文知识的发韧;七夕也蕴含了我们祖先对时间的崇拜,七曜日的发明、制定七作为周期和终结日,就很有现实意义;此外,七夕更体现了我们祖先对数字和阴阳的崇拜,对正月正、三月三、五月五、七月七、九月九等七重日的重视;当我们把这个七与算盘中每列珠数正好相等的设计联想起来时,就不得不再一次折服于我们祖先那神奇的智慧和创造力了。
孙老师用图文并茂的呈献方式,向与会者介绍了七夕的来历和其背后蕴藏的文化意义,引导大家回顾了牛郎织女和董永遇仙的传说、电影和黄梅戏《天仙配》、历代文人写下的美丽诗词、列举了人们还原七夕文化的活动,为二十一世纪的现代人找回了“再现七夕”的意义:
(一)宣扬美丽浪漫的民间传说;
(二)宣扬高尚忠贞的爱情价值观;
(三)学习和传授悠久的手工巧艺;
(四)排演和继续丰富民间传说艺术;
(五)丰富人们的精神文化生活。
当晚最开心的活动是请来了陈佛英老师亲临教导和传授中国结的手艺,大伙人手一根彩带,在老师的带动下,终于编织出一个个美丽的《吉祥如意结》;美丽的中国结,让与会者再次倾心于我们中华祖先的文化和艺术。
飘逝的手艺、飘逝的节日、飘逝的文化!今夜,我们是这么亲近,又那么遥远。明年今日,我们一定会记得“七夕”,宣扬“七夕”。
让飘逝的节日回到我们的视线和生活当中来吧!
在古人和祖先的面前,我们必须永远谦卑,答应他们,继续前进。
我们的祖先从来都没有离开我们,我们又怎能背弃祖先呢?
另附:七夕文化讲座新闻稿
(居銮二十一日讯)居銮中华校友会读书会导读老师孙福盛硕士指出,正确认识传统佳节,让飘逝的节日重回我们的视线和生活,应该成为我国华社的文化工程,并为下一代提供价值观教育,让中华祖先的智慧遗产继续在二十一世纪绽放光芒。
该读书会日前在会所主办一项开放式的读书活动《寻找飘逝的节日》,特邀孙硕士呈献七夕文化讲座,陈佛英老师现场传授中国结编织巧艺,在牛郎织女的浪漫传说和《夫妻双双把家还》的歌声中,还原了美丽的七夕文化。
孙福盛表示:中华传统节庆不仅传承了祖先在岁月长河中的生活智慧,更是传扬高尚价值观、建立共同民族心理的载体,通过定时的节气和周期,为平凡的日子调色,也为子孙提供精神坐标,因此过节成为一种必需的修养和伦理教育。
孙君也指出,七夕是我们祖先对大自然、时间、数字和阴阳崇拜的体现,是朴素天文知识的发轫,是时间周期和七七终结日的启示,蕴含丰富的文化元素。《再现七夕》可以宣讲优秀的民间传说,崇尚忠贞的爱情价值观,学习悠久的巧手巧艺,排演和发扬民间艺术,进而提升人们的精神文化生活。
当晚的七夕文化夜除了原汁原味的讲座、甜美的七色瓜果、乞巧针线,与会者也学会了《吉祥如意》结的巧手艺,沉浸在中国结丰富的内涵中。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