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9月23日星期三

新小城故事
--五访金马士沈慕羽纪念馆

离开吉隆坡南下200公里,位于柔森彭三州交界处的小城金马士,有一个民间独力筹办的华社文史宝库--沈慕羽纪念馆。建馆以来,没有大事宣扬、哗众取宠,却能不断深入民间、广获好评,登上《亚洲周刊》二零零九年八月份的专题,走出大马、面向世界。纪念馆的创办人和负责人,就是苏启慧和黄亚花夫妇。

纪念馆初具规模,除了集中展示我国华教名人--已故沈慕羽老先生的翔实资料、生平介绍、活动记录、日记影印本、家族珍贵照片、生前使用的文房四宝,以及研究沈老毕生奋斗事迹的著作和出版品外,更有林连玉、沈慕羽和陆庭谕三位华教斗士的全身立体铜像。

我特别钟爱纪念馆内陈设的沈老墨宝。华社都知道,已故沈老的毛笔书法堪称马来西亚“华社一绝”,被誉为“沈体”,那些笔力遒劲、浑圆厚实的书法,是我国各文教机构、建筑和牌楼争相镌刻的墨宝,是毛笔书法在我国独树一帜的文化成就之一。欣赏沈老的墨宝,除了醉心于他的书法造诣,更可从他选用的历代诗词名句中,一窥这位华教老人的精神世界,经历一次儒家文化的震撼,沈老也因其对马来西亚孔教会的成立和推广诸多贡献,被誉为当代马来西亚的儒者风范。

前后五次参访该纪念馆,惊见其自力更生和不断发展的生命力。如今的沈老纪念馆继续扩展,增设林连玉和陆庭谕文物馆,纪念馆后座的《华教千秋路》展示马来西亚华教运动的风雨路,站在两幅大型壁画《华教三面旗帜》和《我是一只勤劳的工蜂》面前,不禁自我反省:我们是否也该作些什么?

纪念馆收罗了五千余本珍贵的华文书籍和杂志,内容包罗万象,有些藏书竟是孤本和绝版书,真是研究我国华社和华教历史的重要基地。该馆的另一贡献是剪贴整齐、分门别类的剪报专辑,也许您可从这些剪报中找回曾经遗失的文稿!

民间主办的文史纪念馆已进入我国华社的议事日程,新山中华公会筹办的文物馆就是其中的佼佼者。我以为新山华社的这项创举,应该得到我国华社的回响,列为一项重要的文化工程;类似金马士沈慕羽纪念馆这样的专题文物馆,应该得到各界人士的关注和资助。我国华社从来都是从漫天风雨和自力更生中走来,我们不缺高瞻远瞩和立足大义的先行者,我们需要的是实际的认同、支援和贯彻始终的决心。

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