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9月26日星期六

从改姓谈起

报载:新加坡一户刁姓人家为了避开刁姓的粤语谐音而改姓梁,直到家中长辈往生时才顿觉心中有愧,惶惶然在墓碑上置放“刁梁”二字,岂知这样一来不就硬生生地自创了一个“刁梁”复姓吗?刁家的列祖列宗可曾同意?这是哪门子的姓氏文化?

改姓奇闻见报后,很快引起其他刁姓人家的嘲讽和不齿,居住在关丹和文冬的两个刁姓后裔皆异口同声地说,为了避开谐音而擅改祖先姓氏,不仅夸张荒唐之极,严重亵渎中华民族尊祖敬宗的宝贵传统,此风实不可长矣。

按照这样的改姓逻辑,我们华人中需要改姓的朋友就有很多了。例如姓“史”的朋友,谐音与“死”同,成天被人冠以“史(死)先生”,岂非浑身不自在?我有一位姓“桂”的广西藉贯朋友,“桂”的客语和闽南语谐音也与“鬼”接近,莫非这位朋友又得为了避免被人戏称“鬼先生”而改姓?民国历史上的大军阀“阎锡山”,岂非又成了“阎罗王”的亲戚,人人皆须避之?

中华民族的姓氏文化源远流长,姓和氏最初是两个不同的概念,配合当时的母系社会,只有女人才有姓,因此才有了以姬、姚、姜、嬴、妫、姒等冠上女字的姓,随着社会的发展,父权意识逐渐抬头后,才创造了氏以表彰男人的地位,经过数千年历史长河的淘洗,姓与氏才合二为一成为今天我们延袭千年的姓氏文化。

中华民族的姓氏文化是世界上各古老民族和文化中的瑰宝,除了便于血缘、族缘和亲缘的寻溯,同姓族人经济财富和精神文化的传承外,也避免了近亲通婚引发的各种不良后遗症,自有其历史、文化、经济和科学意义,不能统以落后封建一语盖之。

发生在新加坡的这个改姓奇闻,让我忆起数年前一项针对新加坡华裔年轻人的调查报告,该报告揭露:有将近五成的受访者表示,如果可以选择,他们下辈子都不想再当华人!这是一种怎样的教育系统培养出来的“新一代”啊?这种思维与前述改姓奇闻的主角,虽不属同一事件,却同样是背祖忘宗的歪论,它向我们海外华人提出一个非常重要的命题:海外华人社会对祖先文化的传承和教育,已经到了必须认真看待的地步,我以为:《传灯》必须继续传唱,《把根留住》也不应该只是出现在卡拉OK的歌词里。

一个不尊重自己祖先文化传统的民族,用什么去赢得别人的尊重呢?

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