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8月1日星期六

读诗、入诗、爱诗,才能朗诗
--出席銮中高中班级诗歌朗诵比赛评判有感
--日期:2009年7月30日下午二时

我喜欢读诗,更喜欢诗歌朗诵。
接连三年,我都有幸出席柔佛州教育局华文科委会主办的全柔华文学艺盛会,并受邀担任中小学华语诗歌朗诵比赛的评委。从居銮县级赛到全柔赛,从华小高小组、初小组、非华裔学生组,到国中高初中组的比赛,都曾经出席聆听,今年更添加了国小组,规定华裔学生代表不可超越一半,见证了我国中小学华文教学和诗歌朗诵发展的现状,有令我备感兴奋的惊喜,也看到了其中的不足和极带待提升的空间。
例如:以国中高初中组的比赛规则而言,初中组是属于群朗,由至少两位至四位男女代表组成,高中组则是独朗。这样的代表规定要求朗诵者必须掌握更高的技巧和投入,因为举手投足之间,就要把诗歌的内容带出,并引起听众的共鸣和感动,要求蛮高。
这一次前往銮中出席高中组朗诵比赛,当第一组代表一出场就把我吓了一跳,原来该校的“群朗”是由三十位甚至是全班同学上场表演的。罗华祥老师告诉我,该校是把这项比赛当做一项班级活动来对待。果不其然,接着上台朗诵的每一个班级,都是一字排开三十至四十人的阵容。
因此,我必须立刻调整脑海里关于朗诵比赛的原来构想。既来之则安之,三十人一起朗诵的组合,不是要求朗诵者要有更大的默契和创意吗? 

第一组上场的同学是朗诵傅承得的《名字-项羽乌江自刎侧记》。由头到尾,我只听到一群人在台上站立着讲故事,完全没有“朗诵”的感觉,虽然有一位男生披褂扮演项羽,可惜一点“神勇悲壮”都没有,要不是最后拔剑自刎,观众也许还不知道他是何人。我以为这是一组不及格的朗诵。


这是一组名为《童年》的朗诵组合,令人惊喜的是几位头戴白色帽子的男生,烘托出俏皮的童年形象,可惜朗诵过程中没有童年,只感觉到一种“成年”的“沉气”。可惜!

高二理(二)同学呈献的《你们的名字》是歌颂和缅怀华教前辈不怕牺牲、前赴后继、维护华教的典范事迹,由一位男生扮演族魂林连玉先生,比较好的烘托出原诗的悲壮和赞颂,是当天比较成功的朗诵组合。
比赛结束后,四位来自台湾明道大学中文系的女生上台为大家朗诵《诗经》里的开首篇《关雎》,表现平平,没有什么惊艳。注:这四位女生是前来銮中担任实习老师一个月。

当天的朗诵比赛成绩是:
第一名:高三理一,朗诵作品:《水草拔河》
第二名:高二理二:朗诵作品:《你们的名字》
第三名:高一商一:朗诵作品:《孩子快抓紧妈妈的手》
优秀奖:高三理二:朗诵作品:《春之末章》
优秀奖:高三商一:朗诵作品:《拼凑回忆》

出席这场高中组的朗诵比赛后,心中有以下几个想法:
正如该校资深华文老师廖国平所说,今年同学们的诗歌选材广泛,既有余光中先生这些大师级的作品,也有本地诗人如傅承得等人的诗作,还有该校老师和前几届该校文学奖诗歌比赛的优胜作品,足见同学们对诗歌的涉猎颇广,这是值得一赞的地方。
第二,各班级同学都很认真地投入到诗歌朗诵的练习和排演,有些组合创意连连,使用的道具和服饰也恰到好处,这是二赞。
需要提出来讨论的是,当天有不少组合的配乐是失败的,不仅没有营造出诗歌要求的氛围,相反的,声量过大,喧宾夺主,乖离配乐的作用。我的看法是,配乐无须从头至尾都有,应该在开始阶段或必要时刻才强力播出,更多时候只是作为过场时段和背景音乐而存在。
第三,当天的诗歌朗诵比赛规则既然允许同学们走位表演,我觉得在《孩子快抓紧妈妈的手》这个组合中,可以尝试排列成妈妈和孩子的相对组合,更能体现母子之间难分难舍的情分。
继续努力吧!我可爱的学弟学妹们!要朗诗,就要读诗,而且要大量读诗,读各种题材和不同作家的诗,中外作家的诗,就像写作一样,一位曾经阅读了一千本书的人,和一个只阅读不到十本书的人,哪一位能拥有比较好的文采呢?诗歌是所有文学作品中用字最少,含量最大,需要拥有无限想象空间的欣赏能力的文学种类。
同样的,我一向主张,诗歌朗诵是诗歌的二次创作,一位好的朗诵者除了真正进入到诗作者的意境和情境当中,还得用你的声音重新演绎作品,引发人们的联想、感动和共鸣,除非你自己先感动,否则又怎能去感动别人呢? 

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