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6月18日星期一

新山南兴华小浴火重生


2012年6月15日,星期五,我们的讲师团去了新山巴西古当的南兴华小,为该校六年级学生主持激励营。当天一共有224位学生出席,队辅老师也积极参与,所有活动,全程都在该校新近落成的新礼堂进行,感觉真好。


南兴华小原来是哥打丁宜县的一所园丘小学,甫于2000年成功迁校至现址(Bandar Sri Alam),并于2010年庆祝迁校十周年。

这是张挂在食堂里的【南兴小学校】旧校名:会说话的历史文物:创校先贤,功不可没。


昔日园丘小学,今日浴火重生:华社自力更生办校的典范。


一千两百多位学生,分上下午班上课,书声琅琅,作育英才。



华小迁校是马来西亚教育领域的一大【怪胎】和【悖论】。原因是大马政府和教育部当局囿于过时和偏狭的单元化教育政策,从来不主动增建华小,即便是在华裔居民稠密居住的地区,也不愿增建华小,造成华裔子弟上学无门,学额紧张,逼使华教工作者另辟蹊径,争取将学生人数日益减少或仅剩十位学生的微型华小迁校。

即使是这样的迁校努力,也是在华社自己献地、觅地、买地、自己筹款、自己承建的基础上,才能成事,动辄以数百万马币计算。单以柔佛州而言,近十年来成功迁校的就有本文论及的新山南兴华小、泰丰华小、烈光镇培智华小、文化华小、道文华小、实达园培智华小、昔加末太子城雅格华小等。

南兴华小的迁校过程中,流传着一个令人感动的故事。事缘南兴华小因为时代发展和人口迁移的因素,学生人数日益减少,最后仅剩两位学生,面临关闭。一位居住在乌鲁地南的家长,为了让学校不致关闭,每天自费开车把那两位学生从乌鲁地南载至南兴华小上课,连续两年。想起这位家长自动自发的护校护教行动,感动之余,真是百感交集。


可堪告慰的是,华社内部基于民族教育和大义,通过团结和协商,让这些微型华小成功迁至最需华小的新山。原因是近二十年来,新山已发展成为继首都吉隆坡之后的我国第二大城市,华裔居民急速增加,华小严缺,而当局却视若无睹,没有“远见”,逼使华社痛定思痛,在重围中杀出一条血路,喊出【一间都不能少】的口号,想方设法把各地的微型华小迁至人口稠密区,让华裔下一代,继续接受华文教育。

这本来是一个负责任的政府以民为本、急民所急的基本国策,无奈主政当局却任由其长期存在和恶化。真实的情况是:华社自己自掏腰包买地建校之外,还要面对教育部“设定”的重重关卡,诸多刁难,才能顺利迁校,真是令华社人士太沉重。


所幸,大马华社真是全世界最有民族凝聚力、最有骨气的海外华人社群,硬是依靠自己的力量,让这些微型华小成功迁校,浴火重生。本文论及的南兴华小,就是从仅剩两位学生发展成今天拥有一千两百余位学生的大型华小,令人倍感兴奋和安慰。远景讲师团为能前往南兴华小主持培训活动,深感自豪。


为了纪念早期先贤的创校维艰,我们在今天的新南兴校园食堂里,发现并拍摄了这个具有历史价值的【南兴小学校】木质校名:会说话的历史文物。

站在这个校名面前,我想:每个人都会肃然起敬,并问问自己:我们还能为南兴华小做些什么吗?


谨此,祝福南兴,祝福华小,祝福华教,祝福华社。

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