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9月28日星期一
中秋节的脚步近了,各民间团体主办的庆中秋活动节目繁多,包括月饼制作、灯笼制作、人物化妆、文娱表演、竞猜灯谜等,节目设计多姿多彩,热闹好玩;此外,中秋园游会号召家人一起参与,象征月圆人团员,真是雅俗共赏、推陈出新。
我注意到各地的中秋活动虽然设有竞猜灯谜的项目,但主办单位似乎很少把它当作主要活动来进行,只是简单的把谜条挂在绳索上,让有兴趣的人自个竞猜,填好谜底表格投入箱子,然后就等着主办当局解开谜底。
我曾经多次出席竞猜灯谜活动,发现活动现场吸引不少人,从十多岁的少年学生,到白发苍苍的乐龄人士,饶有兴趣地在谜条周围绕来绕去。很多时候,这些谜条要不是太简单,简单到就好像是猜儿童谜语,要不就是谜面丰富多彩,天文地理文史人物包罗万象,这本来才是竞猜灯谜活动的真意,只可惜我们的观众大多缺少灯谜常识,误以为猜灯谜就如同猜谜语一般,加上平时缺少阅读,知识积累不足,站在那些用字刁钻的谜面跟前,丈八金刚摸不着头脑,如堕云雾,无从猜起,最后只好索然无味的离场,剩下三两位较有耐心者在绞尽脑汁寻求谜底。
灯谜是一种讲究格式和具有独特解码方式的益智活动,有助于我们现在常说的右脑开发。灯谜又叫“灯虎”或“文虎”,既然是老虎,当然要打,所以猜灯谜又叫“射灯谜”,常有“打一成语”等等提示。一般上,谜底的字绝对不允许在谜面中出现,竞猜者除了直击式思考外,还得具备旁敲侧击、逆向思考、举一反三、拆字联想等多种技巧,才能把一个个出题刁钻的谜底找出来,往往是踏破铁鞋无觅处,谜底原来就在转脚处。
既然灯谜蕴藏了如此丰富的知识面和竞猜技巧,为了使我们来年的中秋活动更具文化内涵,建议各地主办当局不妨在竞猜灯谜期间,邀请对灯谜学有专长的学者和人士,给出席者来一场灯谜大解码的讲座,介绍灯谜格式的组成、竞猜技巧等相关常识,此举必能增加灯谜活动的受欢迎程度,协助提升出席者的文化知识水平,避免竞猜灯谜活动流于形式,失去它的真正意义。
2009年9月27日星期日
这位教授每年都来马讲学,授课前后常在西马半岛各地走动,虽不能说是全马走透透,却也参访了许多重要的城镇和景点,他的上述结论是颇有一番深意的。当我们坐下来回顾这一趟南马之行的收获时,总结了数项足以让柔华社会引以为荣的“成就”:
其次,柔佛州华社创建和维持了九所华文独中,一所欣欣向荣的南方学院,而且都是特大型和超过千名学子的学府,占全国华文独中学生人数几近五分之一。
第三,柔华社会各种民间团体主办的活动更是此起彼落,特别是新山华社带头的中秋园游会,已经成为马来西亚华社的年度盛事,遍地开花。
第四,柔华社会是二十四节令鼓的发源地,首位马来西亚文化名人陈徽崇毕生贡献心力的地方。
第五.柔华社会是最多华文报读者的州属,各主要华文报章都把柔华社会当作兵家必争之地的堡垒。
这是我的硕士研究班导师,比较文学课的余斌教授,于全马最大的新山宽柔中学大礼堂前留影。
深情的林荫树
每次驾车进入柔佛令金小镇之前,一定会路过一条林荫道,两旁的大树互相伸展各自的枝叶,日久经年,已经连接在一起,撑起了一条遮挡阳光的林荫大道,让路过这里的人们顿生感激:这是何人的创建和功德,让这一条寂静的小道,成为一处绝佳的人文风景。
车子缓缓驶过夹道的林荫树,抬眼望着互相交接的枝干和树叶,感觉上就像一对对热恋中的男女,越过世俗的目光,在蓝天白云和明月星光下情话绵绵,心情顿时愉悦开朗起来。
除了在令金小镇看到这样的景观之外,我也在古来武吉巴都新村和加拉巴沙威村外的联邦大道上,发现这些美丽的林荫树,而且都长得整齐粗壮、枝繁叶茂,足见其树龄之久。
在西马各地城镇游走,并不是很容易见到这样的自然景观,因此,我对它们的存在格外的珍惜和感恩。感恩那些为马路规划的设计师,感恩那些维护林荫树的园艺工友,因为他们的远见、汗水和审美眼光,方使一条条平凡的马路有了不平凡的风景。排排林荫,似乎在提醒人们:绿化环境和美化环境,是可以并行不悖的,爱护环境,才能享受环境,人和自然是可以共生共存的。
深情的林荫树也告诉我们:生活中并不缺少美,我们需要的是一双懂得审美的眼睛。下一次,当你路过这些林荫道的时候,请放慢车速,或者歇息一会儿,聆听林荫树告诉你有关它们的故事吧!
2009年9月26日星期六
改姓奇闻见报后,很快引起其他刁姓人家的嘲讽和不齿,居住在关丹和文冬的两个刁姓后裔皆异口同声地说,为了避开谐音而擅改祖先姓氏,不仅夸张荒唐之极,严重亵渎中华民族尊祖敬宗的宝贵传统,此风实不可长矣。
按照这样的改姓逻辑,我们华人中需要改姓的朋友就有很多了。例如姓“史”的朋友,谐音与“死”同,成天被人冠以“史(死)先生”,岂非浑身不自在?我有一位姓“桂”的广西藉贯朋友,“桂”的客语和闽南语谐音也与“鬼”接近,莫非这位朋友又得为了避免被人戏称“鬼先生”而改姓?民国历史上的大军阀“阎锡山”,岂非又成了“阎罗王”的亲戚,人人皆须避之?
中华民族的姓氏文化源远流长,姓和氏最初是两个不同的概念,配合当时的母系社会,只有女人才有姓,因此才有了以姬、姚、姜、嬴、妫、姒等冠上女字的姓,随着社会的发展,父权意识逐渐抬头后,才创造了氏以表彰男人的地位,经过数千年历史长河的淘洗,姓与氏才合二为一成为今天我们延袭千年的姓氏文化。
中华民族的姓氏文化是世界上各古老民族和文化中的瑰宝,除了便于血缘、族缘和亲缘的寻溯,同姓族人经济财富和精神文化的传承外,也避免了近亲通婚引发的各种不良后遗症,自有其历史、文化、经济和科学意义,不能统以落后封建一语盖之。
发生在新加坡的这个改姓奇闻,让我忆起数年前一项针对新加坡华裔年轻人的调查报告,该报告揭露:有将近五成的受访者表示,如果可以选择,他们下辈子都不想再当华人!这是一种怎样的教育系统培养出来的“新一代”啊?这种思维与前述改姓奇闻的主角,虽不属同一事件,却同样是背祖忘宗的歪论,它向我们海外华人提出一个非常重要的命题:海外华人社会对祖先文化的传承和教育,已经到了必须认真看待的地步,我以为:《传灯》必须继续传唱,《把根留住》也不应该只是出现在卡拉OK的歌词里。
一个不尊重自己祖先文化传统的民族,用什么去赢得别人的尊重呢?
2009年9月24日星期四
孔子诞生于公元前 552 年夏历八月二十七日,折算阳历为九月二十八日,今人多以此日期为孔子诞辰纪念日。孔诞纪念日还有另一算法,把每年的农历八月二十七日换算为当年的阳历,例如2009年为10月15日,2010年则为10月4日。台湾定每年的九二八为教师节。

这是由居銮中华校友会集资捐赠,巍巍屹立在銮中母校校园的孔子像和《论语》座碑,体现了中华学子挥之不去的儒家情怀。
走入我国华文学府,尤其是华文独中,巍巍矗立的孔子像,早已成为一道独特的风景线。华校校园敬置孔子像,旨在宣扬尊师重道、推广仁义礼智信的儒家教导,建立温良恭俭让的礼仪校园,提高师生人文素养,与韩院校园矗立林连登铜像、新文龙中华中学敬设振中校父亭的作用一样,立意提醒后来的莘莘学子:莫忘成人成才、谨守先哲教诲。
可惜的是,在个人记忆中,耗费不赀的孔子像越洋落户后,除了开幕大典上飘飞的彩旗和喧闹的鼓声,我们的至圣先师就开始被人遗忘,每天从他身旁走过的师生何止百千,然而,大家的脚步都是如此匆匆,很少人会用敬慕的双眼望一望这位老人,让他在一片喧嚣的追逐之中,孤单的站立了一年又一年。
我们不曾忘记每年的校庆,循例举办运动会或娱乐市,却非常善忘地忘记了这位老人家的诞辰纪念日,在这个一年一度原来可以好好向他老人家致敬的日子里,我们却忙碌得连一个精致的献花和祝颂仪式也没有,更遑论组织学生手捧《论语》经典诵读章句了,尤其是那一句“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长久以来,孔诞日的祭孔仪式有家祭和公祭两种,家祭是孔府家族的祭祀活动,公祭则是由公共机构、教育学府、华人社团主持的敬颂仪式。传统的祭孔大典以祭奠奉祀为主,仪式隆重讲究,现场衣冠飘带,鼓乐齐鸣,加上祭孔颂祷文,尽显王者气派。当代的孔诞纪念日则以敬颂和献花为主,仪式隆重而简化,推崇师道、诵读《论语》重要章句,已被世界各国认同和采用。我以为,纪念孔子是必要的,仪式可以是现代的,重要的是真正当好孔子的学生,让两千五百多年前的先哲思想再现光华。
今年初,我与近三十位校长老师和教育界朋友,出席台湾教师生命成长营,舞台上张挂了孔子的大幅肖像,大会司仪在每项节目开始前,带领全场千余名教师对孔子像敬礼,每一位主讲人上台演讲前,也恭敬地向孔子肖像鞠躬,令我感动莫名。
正当台湾把每年的九月二十八日列为教师节,孔诞纪念日在中国、日本、韩国和越南受到广泛的尊重和纪念时,恳切希望我国华社和儒学团体能够重视此事。近年来,我国各地校园和社区掀起的阅读经典和推广《弟子规》活动,就可以结合这个有意义的日子,在孔诞纪念日届临时,主办各种精致隆重的纪念活动,改变华社过往那种“只重广植,不重深耕,只看热闹,不看内容”的陋习,让我们的万世师表得到现代人发自内心的尊敬,恢复师道庄严、杏坛为荣的日子。
2009年9月23日星期三
--不容错过的沈慕羽纪念馆
朋友,下一回,如果你经过柔北的金马士小镇,请不要匆匆而过,预留两三个小时,到访全国唯一的华社民办文史宝库--沈慕羽纪念馆,亲自领受这个小镇的秘密,以及一种令人肃然起敬的精神,然后,把这种精神带回你的生活中,邀请更多人一起来参访这个“圣地”。
请相信我,你一定会心满意足、不虚此行。
纪念馆后座的大型壁画《峥嵘岁月、坦荡一生》,下方录有一段取自沈老的感人句子:
我是一只勤劳的工蜂,
华教是我永远的蜂巢。
沈老的中国毛笔书法是华社一绝,是各地文教机构、建筑牌楼争相镌刻的墨宝。
欣赏沈老的墨宝,惊叹于他的书法造诣之外,还可一窥老人家的精神世界。
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调也
书如百年木,字犹一脉根
郑板桥的《竹石诗》--
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纪念馆内收藏了沈老写了一辈子的工作日记和各地战友、老师、学生的书信影印本,资料十分宝贵,是研究沈老和华教运动不可或缺的第一手资料。

纪念馆正堂内,站立着马来西亚华教运动的三面旗帜--林连玉、沈慕羽和陆庭谕的全身铜像。

乘着第五次到访,我把二十本新书《雨林急鼓》捐赠纪念馆义卖,作为维馆基金,为纪念馆贡献绵力。
--五访金马士沈慕羽纪念馆
离开吉隆坡南下200公里,位于柔森彭三州交界处的小城金马士,有一个民间独力筹办的华社文史宝库--沈慕羽纪念馆。建馆以来,没有大事宣扬、哗众取宠,却能不断深入民间、广获好评,登上《亚洲周刊》二零零九年八月份的专题,走出大马、面向世界。纪念馆的创办人和负责人,就是苏启慧和黄亚花夫妇。
纪念馆初具规模,除了集中展示我国华教名人--已故沈慕羽老先生的翔实资料、生平介绍、活动记录、日记影印本、家族珍贵照片、生前使用的文房四宝,以及研究沈老毕生奋斗事迹的著作和出版品外,更有林连玉、沈慕羽和陆庭谕三位华教斗士的全身立体铜像。
我特别钟爱纪念馆内陈设的沈老墨宝。华社都知道,已故沈老的毛笔书法堪称马来西亚“华社一绝”,被誉为“沈体”,那些笔力遒劲、浑圆厚实的书法,是我国各文教机构、建筑和牌楼争相镌刻的墨宝,是毛笔书法在我国独树一帜的文化成就之一。欣赏沈老的墨宝,除了醉心于他的书法造诣,更可从他选用的历代诗词名句中,一窥这位华教老人的精神世界,经历一次儒家文化的震撼,沈老也因其对马来西亚孔教会的成立和推广诸多贡献,被誉为当代马来西亚的儒者风范。
前后五次参访该纪念馆,惊见其自力更生和不断发展的生命力。如今的沈老纪念馆继续扩展,增设林连玉和陆庭谕文物馆,纪念馆后座的《华教千秋路》展示马来西亚华教运动的风雨路,站在两幅大型壁画《华教三面旗帜》和《我是一只勤劳的工蜂》面前,不禁自我反省:我们是否也该作些什么?
纪念馆收罗了五千余本珍贵的华文书籍和杂志,内容包罗万象,有些藏书竟是孤本和绝版书,真是研究我国华社和华教历史的重要基地。该馆的另一贡献是剪贴整齐、分门别类的剪报专辑,也许您可从这些剪报中找回曾经遗失的文稿!
民间主办的文史纪念馆已进入我国华社的议事日程,新山中华公会筹办的文物馆就是其中的佼佼者。我以为新山华社的这项创举,应该得到我国华社的回响,列为一项重要的文化工程;类似金马士沈慕羽纪念馆这样的专题文物馆,应该得到各界人士的关注和资助。我国华社从来都是从漫天风雨和自力更生中走来,我们不缺高瞻远瞩和立足大义的先行者,我们需要的是实际的认同、支援和贯彻始终的决心。
记不起是哪位记者朋友的赞美:居銮人最懂得生活。他的据理是居銮市民拥有一种恬适淡然的喝茶文化。君不见,大街小巷、村头路尾,花园区和大树下,到处都有茶室、咖啡室和美食中心,如果再加上各民族同胞所经营的嫲嫲档,就更是一个庞大的数字了。
与此同时,这些茶室、嫲嫲档和美食中心,从早到晚都是人潮涌动、座无虚席!初来乍到的人们也许会问:莫非居銮人都是一群无需工作上班,张开眼睛就等着喝茶聊天的天之骄子?非也。居銮本是一个以农业种植和生态旅游为主的城市,虽然这里从2006年开始已经升格为市,但是她的朴素、宁静、祥和、悠闲得甚至有些慵懒的生活步伐,却依然保存了下来。
这里没有吉隆坡那样的人流、车流,和令人窒息的钢骨水泥森林,这里没有南方门户新山那样的紧张繁忙,以及挥之不去的警戒之心;这里得天独厚有一座远近驰名的南峇山,清晨和傍晚有超过千名徜徉其间的各族居民,这里有一个近四千名学子书声琅琅的绿色山岗,一处飘散着中华建筑美学的紫銮阁园林,蜿蜒曲折的明吉摩河环绕其间,虽然河水并不那么清澈;驱车东进市郊,还有绿意葱茏的有机稻田,更重要的是,每天上山保健的山友,自觉执行了爱山护山的责任,傍晚的明吉摩河畔,白发苍苍的乐龄老人在散步慢行,儿童游戏场里孩子们在格格欢笑,市郊的夜球场灯火灿烂,挥汗如雨的青少年在追逐篮球;入夜时分,城市上空传来几个合唱团悠扬的歌声,读书会里聚集了几十双好学的眼睛,如果您愿意驱车驶过銮中所在的山岗,那灯火通明的学生宿舍告诉人们:这是一个追求学问的城市。
当社会上大多数人在积极追求荣华富贵,当大部分人都为了金钱财富把悠闲和宁静作了交换时,我为居銮市民的恬淡好学感到欣慰和骄傲。半个多世纪以前,德国哲学家海德格尔所倡导的美学生活方式--“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在居銮市民身上得到了一些美丽的实践。
人类最宝贵的权力是可以做出自我选择,当居銮市民选择艺术地生活、诗意地栖居时,您的选择又是什么呢?
2009年9月22日星期二
--一首好听的歌《星月交辉》
今天中午,把章鸣仙老师请到家里来,和小女儿贝贝一起交流弹琴的心得;兴致来了,我们特邀章老师自弹自唱,点了一首我非常喜欢的《星月交辉》。章老师不但琴弹得好,女高音的嗓子也令我们听出耳油,一曲唱罢,我们心满意足,情不自禁的再唱第二遍,自然没有章老师的功力,自娱娱人就是了。
这首歌的词意如下:
你是天上的月,我是月边的星,
在浩瀚的天空里,我俩相伴相亲。
你是天上的月,我是月边的星,
在浩瀚的天空里,我俩相伴相亲。
我有熠熠的晶辉,你发出万里的光明,
照彻了人生的旅程,也照亮了人群,照亮了人群。
你是天上的月,我是月边的星,
在浩瀚的天空里,我俩相伴相亲。
你是天上的月,我是月边的星,
在浩瀚的天空里,我俩相伴相亲,
我俩相伴相亲,我俩相伴相亲。
今晚,我一定要乘着明媚的月色,仰望夜空,追寻那美丽的月亮和星星。
2009年9月20日星期日
――祝福建国学校教师读书会
日期:2009年9月11日晚上八时正
读书会里是这样的一群人:为了追求自我成长,实践终身学习的理念,定期集合在一起,探讨某个特定的主题、或交流某本好书的精华,大家无私分享,资源共享,共同进步,永远走在时代和社会的前头。
读了一辈子书,教了一辈子书,还要继续读书吗?也许有人会用怀疑的目光看待这个教师读书会。该校黄瑞清校长的回答是:成立教师读书会是她一直以来的心愿,这样的学习活动绝对可以提升教师们的教学信心和素质,符合终身学习的理念。
与此同时,读书会也能培养更多合格的种子教师,为未来在校园全面推广学生读书会的活动创造条件,改变人们对读书的传统和刻板印象,让读书的乐趣重返人们的生活,这一点必须从教师开始。
有了这样的校园掌舵人,再加上一群学而不厌的老师,我们可以预见该校未来的新气象。学而不厌,是诲人不倦的前提!一群学而不厌的老师,必定可以培育出一群学而不厌的学生,造就一个具有优良学风的校园,塑造一个因阅读而自强的民族。
希望这个教师读书会是一朵美丽的浪花,由她所荡起的涟漪,将在校园和华社遍地开花;当这一天到来的时候,我们的董事长、家协理事和学生家长,欢欣喜悦地重返校园一起读书时,那将是一道怎样的风景呢?
--向关键的少数致敬
当社会上大多数人都在汲汲营营追求个人金钱和财富时,有一群人却在忙着为这个社会打造一个自由和合乎正义的环境;
当社会上大多数人都忙着学习掌握更多更快的赚钱方法时,有一群人却能平心静气的学习各种音乐美术和书法丹青;
当社会上大多数人都把追求高薪高职做为人生唯一的奋斗目标时,有一群人却为了传承文化教育奋战在低薪劳苦的环境中;
当社会上大多数人以为读书只是为了考试和课堂上的事时,有一群人却孜孜不倦的集合在一起办起了读书会继续读书;
当社会上大多数人在假日里选择蒙头睡觉或与家人朋友游山玩水时,有一群人却选择到弱势群体的生活场所送出温暖;
当社会上大多数人把闲暇时间用在和朋友喝茶聊天逛街购物时,有一群人却独排众议选择走进图书馆徜徉在浩瀚书海中;
当社会上大多数人只对自己的事情感到兴趣而渐渐冷漠他人时,有一群人却激情满腔的奋笔疾书敲响人世间的晨钟暮鼓;
当社会上大多数人为了跟上潮流和广告大量购物消费时,有一群人却为了节省地球资源老老实实地只购买必需的物品;
当社会上大多数人放弃走路选择天天开车消耗能源排放废气时,有一群人却宁愿放弃开车选择安步当车走路上班和上课;
当社会上大多数人只懂得为自己和家人的梦想而奋斗时,有一群人却愿意为了让天下人活得更好而努力的工作;
当社会上大多数人只懂得享受前人的创造和父母的恩泽时,有一群人却选择用更多的创造和生产来弥补必要的索取和要求;
前一种人是社会上的大多数,后一种人则是社会上的少数,但是,他们却是社会上极为关键的少数,他们用自己和别人一样、非常平凡的生命,创造了和继续创造这个社会真正的财富和欢乐,他们不是没有欲望、不懂享受、不想舒服,他们知道自己是谁?人之所以为人的原因!
因此,他们追求人的“是其所是、为其所应为”,如此而已。他们是古人所说的“虽千万人吾往矣”的优秀人种,是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精神的最佳实践者,他们是社会、国家、民族和人类的希望,为此,我们必须向这些关键的少数致敬,最重要的是,让我们都成为关键的少数吧!
古今中外,大浪淘沙,潮起潮落,逝者如斯!唯此关键的少数,才是人类的希望,地球的守护者,他们,诗意地栖居在这个大地上,令我们一想起他们,泪湿满眶。
如果您就是关键的少数,请接受我的深深一拜!
2009年9月19日星期六
--美丽浪漫的七夕
居銮中华校友会读书会十月份活动

校友会读书会主催的开放式读书活动,得到该会妇女组和众多会员校友的支持。
那一夜,我们在牛郎织女的浪漫传说中、在《夫妻双双把家还》的歌声中、在美丽神奇的中国结巧艺之中,寻回了一个真正的七夕文化。
在导读孙老师的引导下,与会者兴致勃勃地回溯各自童年时代的七夕记忆,让飘逝的节日,渐渐清晰起来:

小时候,我记得村里人所养的喜鹊,都在七夕前夜飞走了,大人们说鹊儿们都到天上搭桥去了!
我奶奶会在供桌上摆放七种瓜果和七种针线水粉等,诚心祭拜七姐并向七姐乞求巧手艺!
女孩子会在七夕夜准备一个水盆放在户外盛露水,据说那一夜的露水和上水粉敷脸特别嫩滑!
----------

七夕不但来源于我们祖宗对大自然的崇拜,是中华民族朴素天文知识的发韧;七夕也蕴含了我们祖先对时间的崇拜,七曜日的发明、制定七作为周期和终结日,就很有现实意义;此外,七夕更体现了我们祖先对数字和阴阳的崇拜,对正月正、三月三、五月五、七月七、九月九等七重日的重视;当我们把这个七与算盘中每列珠数正好相等的设计联想起来时,就不得不再一次折服于我们祖先那神奇的智慧和创造力了。
孙老师用图文并茂的呈献方式,向与会者介绍了七夕的来历和其背后蕴藏的文化意义,引导大家回顾了牛郎织女和董永遇仙的传说、电影和黄梅戏《天仙配》、历代文人写下的美丽诗词、列举了人们还原七夕文化的活动,为二十一世纪的现代人找回了“再现七夕”的意义:

(二)宣扬高尚忠贞的爱情价值观;
(三)学习和传授悠久的手工巧艺;
(四)排演和继续丰富民间传说艺术;
(五)丰富人们的精神文化生活。
当晚最开心的活动是请来了陈佛英老师亲临教导和传授中国结的手艺,大伙人手一根彩带,在老师的带动下,终于编织出一个个美丽的《吉祥如意结》;美丽的中国结,让与会者再次倾心于我们中华祖先的文化和艺术。
飘逝的手艺、飘逝的节日、飘逝的文化!今夜,我们是这么亲近,又那么遥远。明年今日,我们一定会记得“七夕”,宣扬“七夕”。

在古人和祖先的面前,我们必须永远谦卑,答应他们,继续前进。
我们的祖先从来都没有离开我们,我们又怎能背弃祖先呢?
另附:七夕文化讲座新闻稿
(居銮二十一日讯)居銮中华校友会读书会导读老师孙福盛硕士指出,正确认识传统佳节,让飘逝的节日重回我们的视线和生活,应该成为我国华社的文化工程,并为下一代提供价值观教育,让中华祖先的智慧遗产继续在二十一世纪绽放光芒。
该读书会日前在会所主办一项开放式的读书活动《寻找飘逝的节日》,特邀孙硕士呈献七夕文化讲座,陈佛英老师现场传授中国结编织巧艺,在牛郎织女的浪漫传说和《夫妻双双把家还》的歌声中,还原了美丽的七夕文化。
孙福盛表示:中华传统节庆不仅传承了祖先在岁月长河中的生活智慧,更是传扬高尚价值观、建立共同民族心理的载体,通过定时的节气和周期,为平凡的日子调色,也为子孙提供精神坐标,因此过节成为一种必需的修养和伦理教育。
孙君也指出,七夕是我们祖先对大自然、时间、数字和阴阳崇拜的体现,是朴素天文知识的发轫,是时间周期和七七终结日的启示,蕴含丰富的文化元素。《再现七夕》可以宣讲优秀的民间传说,崇尚忠贞的爱情价值观,学习悠久的巧手巧艺,排演和发扬民间艺术,进而提升人们的精神文化生活。
当晚的七夕文化夜除了原汁原味的讲座、甜美的七色瓜果、乞巧针线,与会者也学会了《吉祥如意》结的巧手艺,沉浸在中国结丰富的内涵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