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11月11日星期三

对抗也是一种对话

南京大学文学院博导张光芒教授:对抗也是一种对话!

孙福盛:对抗的结果有两个:走向理性的对话,或者是非理性的对决。我们的选择,永远是前者。

十一月一日假槟城韩江学院第一讲堂举行的《马华环保文学讲座会》上,主讲嘉宾之一的南京大学文学院博导张光芒教授,在演讲中回应了我关于从生态美学角度审视《老人与海》的解读,提出了“对抗也是一种对话”的观点,获得与会者的认同,引起我的深思。

《老人与海》中的老人圣地亚哥在连续84天一无所获之后继续出海,捕获了一只大马哈林鱼,在双方博弈过程中,老人和大鱼进行了“对话”:“鱼啊,我十分爱你也十分尊敬你,但是在今天结束前,我一定要杀死你。”

老人明显的是把鱼视作有生命的个体,但是为了生存却又必须把鱼杀死,这是人与自然界的矛盾和对抗,也是生态世界的食物链,重要的是老人在求生博弈中的心理状态,以及他对自然对手所持的怜悯态度,足于让身为读者的人类反思。

对抗和对话之间是存在着有机联系的,人类在某些情况下也许必须选择对抗,但这必须是理性层面的对抗,在对抗的过程中,双方得以更深切体认对方的存在和权利,从理性的对抗走向理性的对话,迈向和解和共生。

生态伦理学认为,世间万物包括各种族间虽有大小强弱之分,却没有权利大小和主仆之分。有那一个种族愿意被当作吞并和同化的对象?把种族间的异同激化成优胜劣败的“对决”状态,其本身就是一种非理性选择的悲剧;人类世界存在不平等的种族生态,是人类没有真正恪守生态伦理学智慧的结果。

历史已经证明,“一族做大,凌驾他族”的政策已经失败,从白澳政策到印尼和泰国的残酷同化,从加拿大法裔魁北克居民到北爱尔兰人的抗争,最终都是在对话谅解中达致和解。我国五一三事件“种族对决”的那一页,必须永远的翻过去。

现代汉语词典里有对话、对立、对抗和对决等几个并存的词语。由于历史地理和文化的因素,人类不同群体间的对立和对抗是不可避免的,有时甚至是必须的,所谓“和而不同”;重要的是,对立双方必须秉承“不同”是暂时和局部的、“和”是最高和最终的指导原则,为了“和”,必须放下彼此的“不同”,追求“和”的最大利益,南沙群岛纷争中“搁置不同立场,各造共同开发”的决定,正是这种大格局思维的体现。

基于这样的认识,我们无需惧怕表明自己的立场,采取包括对抗在内的各种手段据理力争,在矛盾对立统一的规律下寻求真正的对话。当今世界的许多纷争和兵戈相见,莫不是因为人类忘记了彼此都是地球上平等共生的一员,离开他人,我们一分钟也不能生存,掌握了先进思维和社会力量的群体,尤应协助和维护弱势群体的尊严和权利。

911事件伤痛过后,是人类不同文明之间走向理性对话的开始,不论是“回儒对话”还是“回基对话”,不同宗教文明和群体之间,只有互相尊重、增强对话,才能免除进一步的猜忌和对抗。回望我国,总有那么一些个人和群体,在不同时期挑起敏感的种族纷争课题,曾经喧嚣一时的“单一源流教育”思维再度出台,说明不同价值观和立场的冲突,不是一时间能够消除;但是,当这种违反世界潮流大势的言论出台时,一定要严加斥责和抗争,直到理性的正义获得大多数人的接受和遵循为止。

对抗的结果有两个:走向理性的对话,或是非理性的对决。我们的选择,永远都是前者。因为我们深信:在多元和多极化的今天,和解、和谐、和平已成为世界的主旋律,舍此,都属于非理性的选择。掌握了这样的世界观,今后在展读和面对各种非理性的叫嚣时,你我的心情也许就不会那么压抑了。

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