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4月19日星期六

香港印象(1):东方之珠烟雨中


烟雨苍茫中,我飞抵东方之珠。

从赤腊角机场到沙田马鞍山,一路雨雾,春天三月的香港,迎我以素色,冷风飒飒。

第一次到香港,是回归前夜的1996年,在维港之滨,见证了“最后一个白色圣诞”。
第二次到香港,是返粤省亲,过境香港,留驻三日,下马看花,感受了港民的喜怒哀乐。

住的问题向来是香港人的头号大事。堂妹一家人在马鞍山的那座小小蜗居,楼高三十层,二十多年前以六十多万港币购下,据说目前已飙至两百多万港币;我约莫一估量,这蜗居的面积相等于我在马来西亚家里的厨房。但是,这个靠海的居民屯,却是我的堂妹、堂妹夫,以及四个女儿的栖身所,承载了他们的港式生活记忆。

堂妹和堂妹夫是上世纪七十年代中后期“来”到这里的“内地人”,像所有追求新梦想的人一样,他们经历多少白眼、艰辛以及挣扎,终于成了香港公民。当然,他们依然是陆港两地的自由客,两地都有他们的生命和血脉。然而,他们的第二代,我的四个外甥女,早已是道地的香港制造了。

匆匆三日,足迹滞留在新界、沙田和荃湾,每天乘搭公巴、的士和地铁,和许多香港人擦身而过。在大型广场、商场、大会堂、图书馆、茶楼、大排档、食肆以及酒楼进出,在清晨的菜市场溜达,在大街小巷的各色海味店穿梭,有缘走进“三联”和“商务”这两间老字号书店,我欣喜的发现:忙碌的香港人,并不迷失,他们在一百多年的殖民和文化浸染后,依旧是那么“中国”,那样“中华”。

匆匆三日,我看到了喧嚣的香港,也见证了阅读的香港;我闻到了茶楼飘出的点心香味,也听到了锣鼓不断的粤剧;我目睹了节奏超快的港人脚步,也从清晨跑步和打太极拳的人们身旁经过;我知道,香港人依然懂得生活,而且生活得很自在,很有尊严,这里,依然是一个有序的社会。尽管,这里依旧上演着东西方文化的剧烈碰撞,各派势力,依旧暗流汹涌。

我深信,香港人是有智慧的。正如我那位在香港中文大学修读哲学的外甥女说:我们懂得什么是国家,什么是自由,什么是尊严。我们,才是决定香港前途和未来的主人。

[01]烟雨苍茫中,又一架飞机着陆:香港国际机场是世界上最繁忙的空港之一。


【02】居住问题是港人的头等大事,百分之八十的人都住在这样的高楼居民屯。


【03】原来这里是观海景的好地方,现在已被高楼遮住,仅剩这一块海景了。


【04】居民屯的公共活动空间设施齐备,符合宜居条件。


【05】这种水泥乒乓桌,不惧风吹日晒,绝对是好主意。


【06】运动健身器材一应俱全,方便人们晨运散步。


【07】供人上下的水泥石级和适合轮椅拖曳的滑行道,彰显人性关怀。


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