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2月12日星期六

读报有感:人才无祖国?

  • --读大马杰出独中生纪家葵教授受聘清华大学医学院有感

外电报导:美国一支研究“干细胞与生殖发育技术”的团队,给许多不孕者带来了希望,这支团队中唯一的华人科学家纪家葵教授,怀着回馈华人世界的信念,已接受中国清华大学礼聘担任医学院教授,虽然薪酬逊于美国,纪教授仍决定前往清华赴任。

令人欣慰的是,纪教授曾毕业于我国新山宽柔独立中学,中小学阶段接受了十二年完整的华文教育,再次证明华文独中教育的优越性和衔接国际学术办学方针的前瞻性。

纪教授的例子并不是孤立的,已经有更多的成功先例对此作出佐证。

然而,振奋之余,当我们从另一个角度审视,却也对我国政府继续漠视和忽略国内专才,任由各类专才大量流失国外的现象,倍感无奈和忧心。

两年前,和一位校友学妹谈到她的未来生涯规划并准备移民时,她很突兀又很自然的抛出一句话:人才无祖国!

第一次听到这句话,我颇不以为然,觉得这种思维过于唐突和自我:今天的年轻专才怎么可以如此忘本?背弃生养和教育他们的国家?冷静思考、再三推敲,却又为这句话牵引出的国家意识爱国情怀全球化视野诸课题陷入深层思考。

 
按照这些新生代年轻才俊的看法,这个国家和社会固然生养和最先教育了他们,当他们在国外深造的时候,同样承受了外部世界的培育;从这个意义上讲,他们不仅属于自己的国家,也属于这个地球村,他们不仅感谢原先祖国对他们的栽培,也同时感激国外研究机构提供给他们的机会和便利,因此,他们也应该回馈给这个世界,哪里需要就到哪里去,这不是很正常的一件事吗?


如果再联系到许多回国服务的专才,往往因为各种令人遗憾的政策、学术歧视和人为的人才浪费,使得他们最后含泪抱着我爱祖国,祖国却不爱我的愤懑情绪,背井离乡、常年在外甚至移民去了。这种例子绝不孤立,我们可以轻易地从媒体报导和现实环境中听闻,令人不胜唏嘘。

从地球村的视角看去,人才无祖国是一种宏观的胸怀,历史上许多诺贝尔奖的获得者,如果还是坚守在原来的祖国,他们的科研成就和贡献,也许就从此埋没荒野、饮恨沙场,与诺贝尔奖无缘了。

从报效国家的视角看去,我们的国家好不容易培养了一批极其难得的专才,却又不能让他们安心留下、全心奉献、利惠祖国,试问:这个国家什么时候才能与全球接轨、挤身先进国的行列?

这真是一个去留两难的国家课题,绝非一句哪里需要就到哪里去可做结论:一个专才之所以决定留下或自我流放,除了国家情怀和服务条件的考量之外,还应该牵涉个人志向、家庭亲情和价值取向,恐怕没有一定非如此不可的法则吧!


复杂的课题简单化,大我的课题小我化,人活着,除了宏观的利他,更有微观的利己,生命,只有一次,活着,总得创造价值,这一点,是毫无疑问的。


无独有偶,农历新年前夕,蜚声国际歌剧乐坛的我国著名男高音陈容不幸英年早逝,随后爆出他极其奔波坎坷的生涯,令人痛心和愤慨:我们的国家和政府,究竟是如何糟蹋和浪费了国内的专才,以致这样一个半世纪难得出现一个的年轻才俊,竟然在国内找不到一个体面尊严的舞台,被迫过着辗转流徙的生活,最终含恨而去?

想起陈容,想起纪家葵,我的内心无比沉痛,无比惆怅。

也许,纪教授是幸运的,或许说他的选择是正确的。陈容也曾获聘德国国家歌剧院,但他却抱着引领音乐教育、发展歌唱事业的理想选择回国;可是,我们的国家、我们的政府,还有我们的华社,又给了陈容怎样的接受和待遇呢?

想到这里,我不能不对“人才无祖国”这句话,重新审视和思考了。


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