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8月29日星期六

爱情,生命的咏叹调

重读马阳《沙河岸上的恋歌》

                                     作家马阳(蒋明元)

                                    1961年版的《沙河岸上的恋歌》

中篇小说《沙河岸上的恋歌》于1961年出版后,5年间六次再版,销量逾万册,迄今为止尚无任何马华文学作品能出其左右。

该书作者马阳,原名蒋明元,1937年出生于居銮,小学毕业后就读居銮中华中学。1957年因积极参与当年反对改制华文中学的学运,被当局勒令开除。1958年于新加坡避难期间出版第一本诗集《山民曲》,岂料该书竟被执政当局诬指为具有“颠覆文字”而控上法庭,后为法庭宣判无罪。

 1961年马阳出版了奠定他在马华文学史地位的中篇小说《沙河岸上的恋歌》,为躲避逮捕,翌年便前往中国并在泉州华侨大学完成学业,经历文革下放和精彩的文学生涯至1993年退休。目前定居广州。

我于上世纪六十年代中期进入居銮中华中学,虽曾听说有一位前辈学长马阳写了一部轰动文坛的小说,却因各种原因无缘阅读。直到八十年代中期,才在母校图书馆发现了唯一的孤本,一口气读完。该书给我的第一印象是一部描写新村青年追求自由恋爱却遭受打压,最终选择勇敢出逃的故事。故事背景紧扣橡胶园和新村生活,读来熟悉亲切,就像发生在自己身边的故事,并无多大的惊喜。

后来从网上获悉,《沙》书乃马华文学史上迄今为止最畅销的小说,书评不绝,受到后续的关注。第一次见到这位心仪的前辈学长和作家,是在20087月銮中九十周年校庆系列活动,中马銮中校友会为他再版诗集《山民曲》的签名会。此时的他已是名满中国和马新文坛的著名作家,心中遂升起重读这本小说的念头。

从銮中图书馆的校友著作角落借阅了《沙》书,二次阅读,抱着“进一步研究”的心情,读出一些新的体会。

爱情是文学作品永恒的主题

     小说中男女主人公石松和李小群的爱情故事是非常朴实,却又是非常曲折的。

朴实,因为他们同在一个新村生活,同在一个园丘“割胶”,属于“被压迫”的社会阶层,共同的命运和生活的抗争,促使他们站在同一阵线,他们在劳动中互相帮助,在沙河山野间互诉衷情,编织着美丽的爱情,憧憬着属于他们的未来。

曲折,因为他们的爱情之路十分坎坷,遭到世俗观念的阻隔:“往钱看”的父亲李万生,助纣为虐的工头跛脚陈,洋派十足的恶少林慕英,给他们的爱情横加了许多“粗暴的干预”和“肮脏的交易”。

就阅读经验而言,这种“贫穷少女被富有恶少逼害”的故事,在那个年代层出不穷,加上“吾女初长成,钓个金龟婿”和“有钱能使鬼推磨”的世俗观念作祟,一场朴素的自由恋爱就这样被扭曲甚至腰斩了。

小说里除了前述几个反面人物外,作者马阳也安排了几个令人喜爱的正面人物。李小群的母亲,是一位深明大义和爱憎分明的劳动妇女。知女莫若母,她尊重女儿的选择,看穿丈夫和跛脚陈的诡计,暗地里协助女儿“出逃”,成全了这对孩子的爱情。

小说中的“传信人”阿平,是一个十三岁的机灵少年,他是李小群被父亲监视隔离后的“秘密信使”,替李小群和石松传递“纸条”。虽然后来这个秘密被跛脚陈识破,并和李万生设计假冒李小群的笔迹,写了几封“残忍的回信”给石松,致使石松一时不察错怪了李小群,差点断送了这段爱情。

应该说,在追求恋爱和幸福的道路上,李小群比石松更加坚强和勇敢。她顶住了园丘老板许诺“二十亩胶园做嫁妆”的银弹攻势,不屑于父亲李万生的势利,不齿于恶少林慕英的卑鄙无耻,坚信自己的爱人石松是值得付托终身的人,经历千辛万苦,最终得到自己的爱情。

主题正面,爱憎分明,文字优美

小说的内容和思想性来看,该书主题鲜明正面:歌颂爱情,爱憎分明。1961年出版之时,作者马阳只有24岁,却能有如此清晰明彻的社会认识,对正面人物的歌颂令人赞赏,对反面人物的鞭鞑拳拳到位。

从小说的文字叙述和气氛铺陈来看,作者也尽显功力,在好几段关于新村生活和劳动场景的描述,例如:浓雾弥漫的胶园清晨,午后热闹的“秤胶亭”,以及李小群被父亲软禁,石松阅读“伪信件”时的内心世界描写,都很优美和细腻。

特别是当男女主人公经历重重波折,冲破阻挠,终于自由地走到一起时,面对苦尽甘来的美丽爱情和未来憧憬,小说用了这样一段象征性的文字描述:

         她看了看那胶林间一片浅绿,然后抿着嘴笑笑说:

         是不是我们的心也像那光秃秃的树枝一样,获得了新生?

         是的,我们再也不用担心会枯掉了!

不过,认真阅读这部小说,也发现不少缺点,其中最明显的是作者用了不符合主人公文化水平的语言来“写信”,不管是石松或是李小群,作者让他们的书信语言都变成了“文皱皱”,用现在的话说就是“过于文青”了。

此外,当李小群和石松再次重逢时,竟然能够说出“这个多月来,我才渐渐认识,我们的敌人并不是他们三几个,而是他们所代表的阶级!”明显的,这段话其实是作者自己的“社会认识”,他在这里通过李小群的嘴说了出来,只能说是有意识地要借此提升小说的“思想性”了。

马华文学史家方修先生曾评论《沙》书并不是写得特别经典,但却是那个时代具有代表性的青年人的思潮和追求,不失为一部立根于现实主义和理想主义的作品,具有其应有的地位。

如今看来,《沙》书出版后一路得到热捧不是没有原因的,其一是小说着眼于青年人的爱情故事,本来就是文学作品中最永恒的主题,其次是《沙》书面世的时代背景,是马新华校生学运蓬勃的年代,作者马阳的学运先锋身份,更是当年许多华校生欣赏和尊敬的对象,因此该书受到热捧是可以理解的。

 

2020年8月25日星期二

诗意南峇山

喜欢山岳者,要来南峇山!喜欢雨林者,会来南峇山!

珍惜健康者,常来南峇山!热爱生命者,更爱南峇山!

马来半岛主干山脉向南延伸至柔中盆地,赐给蝠城一座美丽的南峇山。
这山不高,只有571米,却拥有一座山的全部元素!

这个月的每个星期天,由金海学长为首的銮中童军兄弟姐妹组成的导览团,在这里摆开自然教室,带着中外朋友看山看树看飞瀑,聆听雨林交响乐,追寻彩翼,亲近生命,抚摸绿叶温度,把人对大自然的友好送给南峇山的生命精灵,也让自己的心灵来一次诗意的感悟。

雨林是人类古老的乡愁所在,她是有温度的,有心跳的。
来吧!让你的生命从此加入南峇山的温柔和记忆。
就在今天!









2020年8月22日星期六

与石狮子的对话

 



与石狮子的对话

 

《一》

那天/ 我从你脚下走过/ 准备远行

孩子/ 何故脚步匆匆

抬头/ 我再次仰望

蓝天下的你/ 云卷云舒

阅尽/ 百年沧桑

 

《二》

来自奔跑的黄沙/ 你受邀落户

可曾遇见好客的蝙蝠

你是开拓者的知己

相依相偎/ 彼此守护

你蓬松的西方鬃毛/ 在东方蓝天飘舞

为你的主人和这座城市/ 拥抱起/ 整个世界

 

《三》

夜里/ 我踱步到此

踏着淡黄色的街灯/走入时光隧道

岁月/ 风霜/ 墙柱/ 斑驳

历史的街头/ 南来先辈没有远去

街尾的琅琅书声/ 用五千年的炎黄/ 滋养这方热土

我豁然明白/ 站立/ 是你的姿态

不负使命/ 留住传奇

 

《四》

一百年了/ 当年的蝙蝠无踪/ 先辈长眠

而你/ 依旧站立/ 是谁说的

鸟儿已经飞过/ 天空不会无情

历史的长河/ 涓涓不断

时光可以停留/ 若我们懂得珍惜

 

孙福盛

2020.8.20第一稿

2020.8.22第二稿

 

 


2020年7月26日星期日

我是“南洋儿童”:少年时代阅读经历回顾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我们,上学读书认字以后接触的儿童读物和画报,绝大部分都来自香港。记忆中有儿童乐园》《南洋儿童世界儿童》《世界少年以及后来的少年乐园等等。


        六十年代的马来亚华文出版事业并不蓬勃,适合儿童阅读的图书画报更是凤毛麟角,加上1949年新中国诞生后,仍属于英殖民地的马来亚新加坡执政当局,严厉禁止来自中国的书刊,以杜绝“红色思维”的输入
        
        后来的研究更发现,儿童乐园出版者的友联出版集团,还领取了美国亚洲基金会的津贴,而南洋儿童则在立场上比较左倾和倾向中国。没想冷战思的触角也毫无例外的伸入纯真求知的儿童读物领域,这是当时如饥似渴争相阅读这些港版儿童画报的我们从未知晓的。所幸上述儿童画报基本上都能站稳儿童读物的角度,生动活泼的编写画报内容,模糊和淡化了政治意识,立场中立,所以才能获得东南亚国家少年朋友的喜爱。
        
        少年时代的我就居住在居銮南峇街,著名的文华印务公司门市柜上也定期出售上述儿童读物,我们一群喜欢阅读的小伙伴,总是在这些儿童画报出版的日期里翘首盼望,希望第一时间得到和展阅。
        
        这些由香港出版社印行的儿童画报,属于半月刊,全部彩色印刷,携带方便,每期的封面都有主题,为了争取和适应东南亚地区小读者的兴趣,封面主题都有许多“马新色彩”和“蕉风椰雨”。
        
        内容方面则包罗万象,有民间故事、童话故事、成语典故、生活故事,还有许多吸引小读者参与的竞赛活动和笔友专栏,得到小读者的热烈欢迎。当年的家长和老师还以奖励和生日礼物的方式,购买和赠送给小朋友,在某种意义上,推广了儿童阅读风气。       
        
        在儿童乐园南洋儿童这两本主流儿童画报里,印象最深刻的阅读经验是儿童乐园里头的“小圆圆”以及南洋儿童的“小强的故事”。       
        
        “小圆圆”是一个美丽可爱的小女生,圆圆的脸蛋,开放的百褶裙,配上樱桃小嘴,创作者赋予小圆圆各种丰富的生活经历,随着节日的变更,制作和呈献“小圆圆过新年”“小圆圆过端午”和“小圆圆过圣诞”等应节主题。
        
        “小强的故事”主角“小强”是一位儿童世界的正面人物,创作者把“小强”塑造成一位勇敢、聪明、善良又乐于助人的榜样人物,许多父母和老师也都希望身边的子向“小强”看齐,可说是发挥了正面的人格塑造作用
        
        上述两份儿童画报读物都是于二战后的1950代在香港创立,由于当年不少中国的文人和作家都齐聚香江,文字书写造诣上乘,画工一流,非常符合儿童的阅读心理,创刊面世后,一纸风行。
        
        由于当年香港读者人数不足,上述儿童读物的读者群很大程度是来自马、新、印尼、菲律宾和越南这些东南亚国家的华人少年,取南洋儿童就是一个明显的取向,可见其创办宗旨和市场就是对准东南亚华人孩子的
        
        根据马新历史学家许樵先生的研究,“南洋”一词是以中国为出发点的称谓,二战之后,包括马来亚和新加坡等“南洋地区”国家有了更强烈的本土意识,于是出现了后来以及现在通用的“东南亚”地理称
        
        这些儿童画报不但填补了当年儿童读物的市场空白,其折射的作用是培养了不少经由阅读而投入写作的马新新生代写作人,不少后来出色的马华作家,也都是这些儿童画报的读者和投稿者。这也许是上述港版儿童出版社没有预料到的另类历史贡献吧!
        
        可惜的是,儿童乐园南洋儿童在分别出版了近半个世纪后,都在1995年先后宣布停刊,走入历史,从此“天涯稚子失乐园”。当然,本地华文出版界在上世纪六十年代也投入儿童读物领域,相继出现了马来亚少年》《知识报》《好学生》《好少年等儿童刊物,嘉阳出版社以及已故马华儿童文学作家马汉主编的小作家月刊,则是属于二十一世纪的后话了!